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雷雨》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这除了它叙述的故事耐人寻味、情节扣人心弦、塑造的人物各具特色之外,与它台词的艺术性密不可分。《雷雨》的台词充分体现了语言的表现力,精炼含蓄。重点探讨《雷雨》台词重复、双关、潜台词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语文教材统编版和人教版都选入了曹禺的话剧名作《雷雨》,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曹禺选集》,前者为2004年版,后者为1978年版。笔者仔细对比却发现,两者在部分台词上有细微的出入。《雷雨》的语言精炼蕴藉,具有丰富的个性色彩和戏剧动作性。看似极普通甚至可有可无的人物对话中,却往往深藏着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意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雷雨》对这部分台词的删改,  相似文献   

3.
×××问:“老师,第三单元的‘基础知识和练习’中提及人物的‘潜台词’,什么是潜台词?有什么作用?”台词是戏剧中的人物语言,主要有对话和独白。所谓“潜台词”,就是潜藏的台词、无声的台词,即人物没有明白说出的语言,是要靠听众或读者去领悟的话外意、弦外音。《〈陈毅市长〉选场》中,人物的不少语言就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4.
经典话剧《雷雨》,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潜台词很多,读者通过揣摩这些潜台词更能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所谓潜台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话里有话”,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爱好《雷雨》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当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后,  相似文献   

5.
经典话剧《雷雨》,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潜台词很多,读者通过揣摩这些潜台词更能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所谓潜台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  相似文献   

6.
田永生 《现代语文》2008,(12):60-61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基础和核心元素,戏剧就是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曹禺大师的《雷雨》在这方面堪称经典,四幕话剧在方寸舞台上,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现以教材中节选的第二幕为例,让我们体会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先生是如何层层刻画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  相似文献   

7.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其内心世界的流露。在戏剧文学中人物的刻画、精节的开展、主题的表现……都是依靠人物台词来实现的。大文豪高尔基在《论剧本》中指出:“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产生的谐音,在戏剧人物“台词”中巧用,往往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语言大师老舍的话剧《茶馆》里有这么一段对白——  相似文献   

8.
戏剧中潜台词的处理和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戏剧潜台词的挖掘可以更接近人物,感受形象和剧本的灵魂。舞台表演中,可以紧扣舞台行动发挥潜台词的魅力,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潜台词丰富的内涵,还可以针对规定情境准确表现潜台词的内容。演员只有熟练把握潜台词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才能使表演更加深刻,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言外之意”是指语言中所含的或未能由语完全表达出来的意义,也指在一定的语境下不便明确表达的语言意义。这种把真正含义隐含在词语后边的言此而意彼的语言形式是学中极具魅力的艺术表现手法。戏剧语言的潜台词戏剧中的台词是戏剧学中表现主题、展开情节、揭示人物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高尔基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论剧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反问句所含括的拒绝否定、怨愤不满、暗示提醒、疑惑不解等话语功能,天然地带有“言外之意”和导向交锋的情势,将它穿插于《雷雨》人物的台词中,能更深入地揭示其错综微妙的复杂关系,更充分地激活彼此之间的意志较量,更好地实现从对话中来表现矛盾冲突、推动事件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的目的。大量使用反问句是《雷雨》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反问句所具有的潜在的戏剧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戏剧中,剧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含蓄的。一句台词常常包含很多潜台词。所谓“潜台词”,指的是那种表面看来很平常,但其容量极大,包含有潜在的事件、潜在的行动、潜在的思想感情的语言。这种台词能够唤起观众或读者的丰富想象,使他们以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为依据,设身处地从有限的台词中去领会那无限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意义。所以我们阅读戏剧文学,不能只从台词的表面意义去理解,而要深入挖掘潜台词,把握言语行动的具体思想內容,即这句潜台词使人物产生怎样的思想、行动。例如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临刑前所唱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就有丰富的潜台词。本来窦娥受害,她要痛骂的对象是张驴儿及官府,但这时她却直斥“天地”,这里有好几层含义:一是表明我窦娥冤  相似文献   

12.
回顾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内容,当情节一幕幕演绎之际,我发现,无论是小说场景布置还是人物语言以致情节结构抑或其他要素,小说《孔乙己》竟然更像是一场以咸亨酒店为舞台背景的独幕剧。因此,本文拟就戏剧的诸要素如舞台背景、戏剧矛盾、舞台说明及人物台词等角度试图说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戏剧特征,而并非否定它的小说文体属性。而探究小说的戏剧因素或许可以为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另辟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3.
潜台词是戏剧、影视中人物的表演技巧术语,语文教材中这样对它进行了诠释:台词含蓄的意思。具体地说,潜台词是指角色的内在实质,包括其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在戏剧、影视等作品中,人物的意志、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14.
《雷雨》是曹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之一,曹禺在《雷雨》中对语言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他的语言实力。《雷雨》中的语言简短但不贫乏,通俗易懂但不浅露,凝练含蓄,意蕴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不仅是由于他使用了符合人物特点的独特词汇、独特语句,还有独特的语调节奏,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在人物性格发掘和创造方面给演员无限想象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更丰富的素材,推动了戏剧冲突的发展,激起读者对人物性格的揣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曹禺剧作潜台词的艺术魅力来源于戏剧人物冲突中的险、恨、悲相交织的内容,指出了曹剧中《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中的潜台词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16.
×××问:“钱老师,课文《〈白毛女〉选场》中除了台词外,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字体有什么用?”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以塑造舞台形象为目的。剧作家创作剧本主要是为了舞台演出,而不是主要为了阅读,所以,剧本的创作过程中,从布局、构思到每个细节的处理,都要考虑到这种特殊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戏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场景中,集中地表现出一段完整的情节和人物的活动,这主要依赖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示。因此,剧本中只有人物语言而没有叙述语言,这就给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带来了困难。比如,什么时候该哪些人物出场?做什么样的动作?布景如何变换?可见,剧本中必须将这些叙述语言用另一种有别于台词的形式来表现,这些不要求在演出时说出的文字说明部分,叫舞台说明,也叫舞台提示。  相似文献   

17.
人物语言(台词)和情景描述是构成我国戏剧语言的两大部分。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情景描述生动、具体。我国的戏剧语言具有动作性、性格性、诗化、精练四种特征。这种特殊化的语言使得戏剧故事的连接性更加自然顺畅,促进了读者对戏剧的欣赏和理解。戏剧语言是戏剧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戏剧语言包括两大类:人物语言和情景说明。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人物对白、独白、旁白等;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在美国悲剧《推销员之死》中,剧作家阿瑟·米勒运用人物口头语言表述故事情节、表达人物思想外,还通过很多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增加戏剧的魅力。本文从语言形式和功能的角度,通过透视剧中的典型片段,结合非语言交际的四种主要类型,简要分析非语言交际在折射人物性格和舞台效果上所产生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9.
曹禺创作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它技巧丰富,内涵深邃,一直深受人们喜爱。《雷雨》是一幕人生悲剧,曹禺先生以特殊的方式,以起伏跌宕的情节、精炼的语言、极富内涵的潜台词,深深地打动着观众。本文试对蘩漪这一重要人物形象特征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戏剧、电影作品(初、高中各一个单元)。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类教材,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堂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就戏剧、电影作品在教学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层面——潜台词的教学,谈一些认识与体会。潜台词,是戏剧、电影等表演艺术领域里的一个术语(实际应用要比这些领域大得多)。它指的是角色台词的内在根据与目的,以及隐藏在台词中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意。这就是说,潜台词是剧本台词的潜在内容,它包括角色表演台词时所持有的内心根据与目的,也包括台词本身所带来的意思即言外之意或未尽之意。台词的这两方面内容正是我们进行剧本教学在潜台词层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