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周易》“鼎”卦初爻爻辞为 :“鼎颠趾 ,利出否 ,得妾以其子 ,无咎。”王弼注 :“凡阳为实而阴为虚。鼎之为物 ,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 ,则是覆鼎也 ,鼎覆则趾倒矣。否 ,谓不善之物也。取妾以为室主 ,亦颠趾之义也。处鼎之初 ,将在纳新 ,施鼎以出秽 ,得妾以为子 ,故无咎也。”孔颖达疏 :“妾者 ,侧媵 ,非正室也。施之于人 ,正室虽亡 ,妾犹不得为室主。妾为室主 ,亦犹鼎之颠趾而有咎过。妾若有贤子 ,则母以子贵 ,以之继室 ,则得无咎 ,故曰‘得妾以其子 ,无咎’也。”朱熹《周易本义》 :“鼎未有实而旧有否恶之积也 ,因其颠而出之 ,则为利矣…  相似文献   

2.
徐山 《天中学刊》2003,18(3):60-60
《周易》“鼎”卦初爻爻辞为:“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王弼注:“凡阳为实而阴为虚。鼎之为物,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则是覆鼎也,鼎覆则趾倒矣。否,谓不善之物也。取妾以为室主,亦颠趾之义也。处鼎之初,将在纳新,施鼎以出秽,得妾以为子,故无咎也。”孔颖达疏:“妾者,侧媵,非正室也。施之于人,正室虽亡,妾犹不得为室主。妾为室主,亦犹鼎之颠趾而有咎过。妾若有贤子,则母以子贵,以之继室,则得无咎,故曰‘得妾以其子,无咎’也。”朱熹《周易本义》:“鼎未有实而旧有否恶之积也,因其颠而出之,则为利矣。得妾而因得其子,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3.
提起项羽,人们就会想起“力能扛鼎”一词;说到某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人们就誉其为“扛鼎之作”。“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有具体的含义。本文就其多重意义试作解释。一、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鼎,《说文》释义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铸成。鼎大多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大方鼎。鼎多用来煮制肉食。用鼎煮肉时,鼎下烈火熊熊,鼎内沸水翻腾,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有“人声鼎沸”比况环境嘈杂,以“四海鼎沸”形容局势不安。王勃的《滕王阁序及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都有…  相似文献   

4.
说“汤镬”     
汤镬,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汤,古代是热水的意思,与现在菜汤的“汤”意思差距很远。镬,是一种无足的大鼎,类似于现代的大锅,鼎与镬都是用铜或铁铸成的,不同的是鼎有三只足,镬无足。《淮南子·说山训》篇有“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的话。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颜师古也说:“鼎大而无足曰镬。”“镬”最初是用来烹煮食物的,后来也作为一种刑具。汤镬这种酷刑是把犯了死罪的人投入滚烫的水中煮死。汤镬也叫做镬烹。《汉书·刑法志》说:“有凿颠、抽胁、镬亨(烹)之刑。”颠,是头顶。胁,是腋下肋骨。亨即“烹”字。我们大家熟知…  相似文献   

5.
鼎乃青铜器皿,发轫于远古时期,属古代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民族历史影响深远。以《说文》内所有与鼎有关的字词训诂为考察文本,从汉字文化学角度集中审视中国鼎文化意识,考察结果表明:鼎最初是以炊食馔具面目出现,其社会功能逐渐扩展至味鼎、药鼎、祭祀鼎等,因原始先民重鬼尊祖风尚浓烈,且伴有宗教祭祀仪式,社会地位日趋重要,最终凝固为图腾彝铭、邑落重器、邦国象征。一言以蔽之,一段《说文》鼎文化之演变历程,实即一部华夏民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铸鼎象物、功名鼎铉的民族祕典史、社会礼仪史、国家政治史,给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提供古老注脚、合理内核及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6.
鼎在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制成,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少数方形四足的,称为方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铛”是一种有两耳的平底浅锅。因为有“两耳”,所以有成语“鼎铛有耳”。这个成语常常用以斥责人消息不灵,不了解情况:鼎、铛还有耳朵,你难道没有,什么也没听到?因为有“三足”,所以人们常把三方面势力的对立、抗衡叫“鼎立”、“鼎足”、“鼎峙”、“鼎分”,成语“鼎足之形”、“鼎足之势”、“鼎足而立”、“鼎足而居”、“鼎足三分”或“三分鼎足”,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7.
《说文·叙》:“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段注:“郡国所得秦以上鼎彝,其铭即三代古文,如《汉书·郊祀志》:上有故铜器,问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又美阳得鼎,献之有司,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张敞按鼎铭勒而上议.凡若此者,亦皆壁中经之类也.”王筠《句读》:  相似文献   

8.
说鼎     
鼎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上层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器物。它盛行于商周,衰绝于秦汉。鼎的形制虽因时代而异,但大体上说来以圆形、三足、两耳者居多,故有“鼎足”、“鼎峙”、“鼎立”之喻;鼎的质地也因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最早多以陶土制成,后来则多以青铜铸就。青铜在当时是很宝贵的,因而又有“鼎铛玉石”(《阿房宫赋》)之别。另外,鼎的大小、轻重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正"两强"能"鼎立"吗?鼎,就是古代的锅。鼎演变为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始于夏禹。鼎小者,仅可置于案几;大者,如后母戊鼎,重达8 7 5公斤,是鼎中的巨无霸。鼎有足方能立。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谁也没见过两条腿的鼎——那样的鼎是立不起来的。鼎大多是圆鼎,三条腿,所以才有"鼎立"一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鼎立"的释义是:"像鼎的三条腿那样立着。  相似文献   

10.
40 .野客丛书提要卷 1 1 8、页 1 0 2 1 :宋五撰。字勉夫 ,长洲人 ,养母不仕。甫今日起为官句 ,谓今日为金日之讠为 ,以金日石单实之 ,尤为穿凿。然如解《易》之鼎钅玄即《仪礼》之鼎扃八年送范河中 ,按范指范百禄 ,八年三月辛卯知河中府(《长编》卷 482 )。三记八年陈祥道为太常博士 ,不书非一时所作 ,卷下子进居先公之丧条下云 :“戊寅  此书并非没有可考订之处 ,以著作年代而言 ,此是其书未尝不行于世 ,特二家偶遗之耳按 :此书南宋 9种笔记均有引及 ,7家作《女束页真子录》,《考古质疑》引作《女束页 真子录》。唯《野客丛书》引作…  相似文献   

11.
正旅鼎《旅鼎》传清光绪廿二年(1896年)于山东莱阳出土。1957年,罗伯昭先生将其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22厘米,口径17.2厘米,圆口折沿,半环立耳,腹阔分裆,底有三柱足。饰有雷纹、兽面纹。内壁铸铭文6行,凡33字,其中合文一。记述了西周康王时期召公征伐东夷,旅从征有功,召公赏赐旅贝十朋之史实。对研究周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鼎足对”亦称“三枪”、“救尾对”,就是以三句为一组,互为对仗,犹如鼎的三条腿。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中对之都有简略的论述。鼎足对在元曲中运用得很广泛,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如:  相似文献   

13.
9月20日,奇虎360宣布,鼎晖投资合伙人兼创始人王功权不再担任公司独立董事,鼎晖投资另一名合伙人陈文江接任。几个月来,围绕王功权私奔的话题此起彼伏。8月24日,清科集团投资界刘聪采访了黄炎,并有《黄炎详解鼎晖创投新格局》一文比较详细地鼎晖创投对此次事件进行"化解",也基本上宣布这一事件告一段落。鼎晖的处理有三点可圈可点,也是鼎晖娴熟处理危机的表现:首先是强调第一时间告知LP与企业,这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在突发和公开的情况下,首先是面对国内外  相似文献   

14.
鼎,原是古代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煮肉盛肉,如鼎俎、鼎镬,多为青铜制成,园形、三足、两边有耳,中间腹部可盛物,后也盛酒。鼎以三足为其主要特征,但也有少数是四足方形的。后来统治阶级把它作为庙堂之礼器,这种礼器是奴隶社会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标志的。由于这种礼器只有君主才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最早的地图———鼎《左传》中记载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 ,不逢不若。魑魅魍魉 ,莫能逢之。用能协以上下 ,以承天休。”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九鼎图的内容 (九州各地的山川、草木、禽兽 )和作用 (了解并更好地利用大自然的恩赐 )。最早的全国地图  ———《海内华夷图》唐朝贞观年间 ,贾耽按照西晋人裴秀的“制图六体” ,绘制成著名的《海内华夷图》 ,可谓中国最早的全国地图。实地测绘第一图  ———《康熙皇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青铜时代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所谓青铜是指铜、锡、铅的合金。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23课《世纪宝鼎》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本课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许多与青铜器有关的词语的意思。一言九鼎:鼎是重要的礼器,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鼎一般成奇数陈列,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所以鼎又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加官晋爵:爵,青铜酒器。周礼中,上级给下级赐酒用觯,下级给上级敬酒用爵。前车之鉴:鉴,形似大盆,用以盛水或冰,巨大的也作浴器。古时没有镜子,古人常盛水于鉴,用来照影,因此铜镜也称为…  相似文献   

17.
<正>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现改为《思想政治课》),新旧教材均列举了“司母戊”或“司母辛”大方鼎的史实,在教学参考书中大都把其中的“司”解释为“祭祀”。《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教学参考书中说:“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因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就是‘祀’,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之于祖庚为祭祀母亲(名戊)而铸造的”。《中学政治课教材词语解释》、《初级中学社会发展简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历次版本,对“司”均持“祭祀”之说。但笔者却有一些疑问,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8.
《阿房宫赋》的课后思考和练习第四题,要求比较赋的句式跟一般文言句式有何不同,教学参考书中仅作了如下提示: 一般文言句式如下:视鼎如铛,视玉如石,视金如土块,视珠如瓦砾。笔者认为这个提示并未说明有何不同。赋中句式“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无主动者的被动式。结合后文“弃掷逦迤”,可译为:鼎被视同铛,玉被视同石。金被视同上块,珠被视同砂砾,乱丢乱扔,遍地都是。如果去掉“被”字,简化成鼎视同铛,玉视同石,金视同土块,珠视同砂砾,……称之谓简化被动式。相当于现在常见的“碗打破了”。这个句式由八个名词组成,其中四个(鼎、玉、金、珠)作主语,另四个(铛、石、块、砾)  相似文献   

19.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20.
《说文·四篇》:隹,鸟之矩尾总名也,象形 。”金文则用为发语词,虢季子白盤:“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膳夫克鼎:“隹王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