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夜》,写了一位老妇人的女儿、女婿惨遭反革命屠杀,老妇人听了弟弟带回的消息后,由怯弱到勇敢,“决定勇敢地再担负起一回母亲的责任”,好好抚养外孙大男。小说很感人。这篇小说我教过许多遍了,但在备课时,总觉得里面有一个问题颇费解,特此提出来就教于大家。课文的“预习提示”与“单元知识训练”中,都明确指出,小说发表于1927年10月,是以1927年“4·12”  相似文献   

2.
“道具”,本是指演剧或摄制电影电视片时为了剧情的需要表演用的器物。我们借用这一术语,是指小说中有时安排些不起眼的物品,类似于“道具”,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收到了点石为金、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具体来说,小说中设置的“道具”主要起到了以下四个作用:一、有助于塑造人物1.透视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夜》是最早反映“四·一二”反革命屠杀的文学作品之一。小说的主人公老妇人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了将人物的性格转变写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作者选取了屋内的“器物”这一道具,给人以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胡硕 《英语广场》2024,(2):53-57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作家克莱恩于1895年发表的小说。小说以南北战争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军旅生活,而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参加了北方军的故事。作者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突出战斗环境中主人公的具体感受以及心理变化,把士兵们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完整地叙述了亨利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也就是其男性气质构建的过程。本文以红色这一意象为切入点,结合男性气质的构建过程,分析红色对于亨利男性气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名篇,作于1927年7月。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使得当时的朱自清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在《夜》中塑造母亲形象时,着力于对她眼睛的描写,小说中有十几处细致入微的眼睛刻画,用极省俭的笔墨形象地反映了母亲由悲哀到愤怒,由胆怯到勇敢,由空虚到充实,由迷惘到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以下试作具体简析。作者看第一次写眼睛是在母亲深夜守候等待消息,静坐在煤油灯下的时候:“她眼睛有点儿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了,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空空的,凄然失神。”透过老妇人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她内心  相似文献   

6.
梁海晶 《考试周刊》2010,(25):22-23
赛珍珠笔下的“母亲”比较富有抗争精神,也较多的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力量。“母亲”在小说中是个没名没姓的妇女.但她是赛珍珠所塑造的最完美的女性形象。正如《愤怒的葡萄》中的乔德大妈一样,她们坚韧不拔,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在她们身上透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名篇.作于1927年7月。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使得当时的朱自清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又觉得这两条道路自己都走不了,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去》),他无力摆脱“中间道路”的吸引.既不满现实,  相似文献   

8.
1926年,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大屠杀的前夕,这部世界闻名的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的教育小说——《爱的教育》,由夏丏尊翻译在中国出版了。由于它的形式新颖,内容很适合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需要,出版后立即风行全国。仅开明书店在1938至1949年期间就连续翻印了十九版。除夏丏尊的译本外,还有好几种译本问世。现在中年以上的知识界,恐怕很少没有到过这本小说的吧!这本小说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一九七一年春天,正当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炮制《“571工程”纪要》,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时,林彪在福建的死党,迫不及待地修订再版反革命小册子——《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以下简称“小册子”)。这是一株“克己复礼”的大毒草。在半年的时间内,“小册子”印数达三百一十二万余册,发行全国,为林彪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小册子”的再版和大量发行,是林彪反党集团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给予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10.
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占领了湖南,攻占了武昌,攻克了南昌、九江、安庆、南京,革命势力迅猛地扩展到长江流域。正在这时,陈独秀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反对我党建立武装,拱手送出了革命的领导权,使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阴谋得逞,发生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小说《夜》就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大屠杀仍不断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然而对于加害人一方,怎样的反思才算深刻?对于不在彼时彼处的第三方,如果他们来到当时的情境,又会怎么做?“大屠杀与个体罪责及反思”是扬·马特尔在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深入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一种抒情的基调,由“我”来向读者讲述了母亲的一段理想而压抑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记录了作者和母亲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特别是母亲“钟雨”和“老干部”之间那场望不可及的爱情故事,母亲为了这场望不可及的爱情备受了心灵的折磨。小说弘扬的婚姻是以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为前提,以真爱为基础的。小说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反映出特殊历史时期女性婚恋观的转折、爱情理想的产生和压抑、现实对爱情的折磨。  相似文献   

13.
高校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认真地研究。前一个时间发生的由学潮到动乱以至发展到北京的反革命暴乱就给我们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重新认识。1.德、智失衡,偏重于智社会主义高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四有”内容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德”  相似文献   

14.
小主人公张鸣鸣缓缓地走在石阶小路上,上课的铃声远远地飘过来,她慢慢地摘下臂上的黑纱换上了“二道杠”,向学校走去……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片《一个独生女的故事》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该片取材于荣获“全国十佳少年”称号的山东省青岛市学生杜瑶瑶的事迹,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小女孩张鸣鸣在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又重病在身随时有生命危险,生活的狂风暴雨一起袭来之时,勇敢地接受厄运的挑战,自强自立,用稚嫩的  相似文献   

15.
<正>用四十只鸡蛋换一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隐喻从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跨越”。小说是一则童话,当火车上“温馨的”“特有的气息”坚定了香雪的信心时,这位十七岁的初中女生勇敢地跃上了火车。这精彩而动人的一幕,是这篇小说成为经典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选择突破点,激发学习热情──由《夜》的教学所想到的刘军叶圣陶先生的《夜》是我国最早反映“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自学课文,学生往往以了解了故事内容为满足。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文,我把该文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该文...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小说单元中,录有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这两篇小说分别写于 1919年、 1927年,时间前后相隔 8年之久,但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一、小说取材   这两篇小说均取材于重大政治事件,都描绘了革命低潮时期的中国社会。《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徐锡麟、秋瑾被害;《夜》则反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而作家们也正是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笔,关注生活,反映生活,探寻中国的前路。   二、标题艺术   《药》《夜》都是一字标题,简洁至极而又意味深长。这两个标题都虚实结合,富…  相似文献   

18.
小说名为《一枚硬币》,其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母爱与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读罢这篇小说,不禁让我们回想起老舍《我的母亲》一文,“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总是安定的。”“我的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这篇小说中的“我”之所以“生活和事业一帆风顺”,同样是娘给“我”的。假如“我”没有娘,假如“我”的娘没把爱寄予这枚硬币,那么“我”将会是一枝失去根的花草,一枝毫无生机的花草,“我”的心里肯定是不…  相似文献   

19.
[实录]师:“春蚕到死丝方尽”,在作者眼里,母亲就是春蚕,为培育自己而辛劳一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生:老师,我觉得课文中的“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如换成“语重心长地说”更为准确。师:能说说原因吗?(有几名同学举了手)生1:母亲养蚕非常辛苦,她告诉我们学习得用功。用“语重心长地说”好。生2:学费来得不容易,用“意味深长地说”更贴切,“轻轻地说”一点分量也没有。师:是啊,养蚕是何等的辛劳,母亲不辞劳苦地养蚕,正是为了给他们姐弟俩交学费。你们勇敢地向大文豪巴金先生挑战,我佩服你们的勇气!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新…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二六年九月,鲁迅针对当时各种反动势力叫嚷“保存国粹”、“整理国故”,在教育阵地煽动“尊孔”、“崇儒”、“专经”、“复古”,向“五四”运动进行反攻倒算的反革命逆流,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这篇文章,凝结了鲁迅从事教育活动的深刻感受和战斗经验,贯穿着批孔反儒的革命精神,勇敢地声讨了教育领域里的“读经复古”路线,愤怒地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罪恶。文章中所描写的“三味书屋”,再现了封建“书塾”的面貌,深刻地反映出地主阶级长期统治的教育领域,是孔孟之道的世袭领地,是“宿儒”自鸣得意的一统天下,是囚禁青少年的孔教衙门。看了湘剧《园丁之歌》后,很自然地想起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