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职业教育》2005,(5):19-20
宝应农广校办学二十五年来,围绕本地农业结构调整和政府工作中心,以培训农民、致富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全县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大力拓宽办学渠道,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学校的自身建设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2.
迁安市农广校自2000年以来,充分发挥“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职能作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培训效果,在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县级农广校作为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在职学习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抢抓机遇,找准位子,将农业科技培训事业做大做强,通过近几年的尝试,我校在基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逐步总结了一些经验,并对基层农业科技培训可持续性做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广校作为一个联合办学、纵向垂直、横向沟通的开放系统,己建成一个拥有4.6万名专兼职教师,近2800所分校,2.3万个乡(镇)教学班,自上而下的五级办学体系,成为农业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力量。总结农广校20多年的发展历程,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面向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依托农广校、农科教实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载体,采用“教育培训与提高劳动素质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广泛开展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截至2002年底,全市共培训农民119.88万人次,其中绿证培训  相似文献   

6.
平谷区是北京市远郊区县之一,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50%。为进一步构建平谷区“二三一”产业格局,把人口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平谷区农广校自2004年开始,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民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截止到2005年6月,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818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390人,职业技能培训1428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市农广校围绕人才培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开展了学历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对我市农业结构优化和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形势的发展,给农广校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在农民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将是农广校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平谷区农广校紧紧围绕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题,于2004年1月开始继续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截止到2005年12月,已在全区16个乡镇举办了果树、蔬菜和畜牧等专业35个培训班,共培训农民3912人,取得绿色证书3825人,荣获了“北京市农民教育培训优秀项目二等奖”,2005年平谷区农广校又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授予“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倍受国民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再度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笔以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落脚点就在于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化素质,并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去。作为覆盖全国广大农村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广校理应担当此重任,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教兴农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处塞外历史文化名城的承德市农广校,在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下,经过农广人的艰苦努力,农广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发展成为拥有中专、联办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教育与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干部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综合性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辉县市农广校结合本市实际,在搞好大中专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争取各类培训项目,扎实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2.
唐山市农广校自被确定为唐山市首批市级科普基地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市、县、乡镇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水平的优势,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结合各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实际,扎实推进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农民的好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市农广校始终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逐步构建起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业职业教育》2007,(5):19-21
近几年,我省各级农广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面向“三农”招生办学,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业科技入户,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2006年,全省农广校完成学历招生7280人,在校生规模突破1.3万人,各专业考试综合及格率达到88%,应届中专生毕业率达到92%,转移就业率(含阳光工程培训学员)达到96%。湖北省农广校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先进集体”,被中央农广校授予“全国农广校媒体资源制作发行先进单位”称号,并受到了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考试院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今年以来,随着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扶持发展中职教育、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各级农广校抢抓发展机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较大进展。综合近三年全省农广校招生教学与培训工作情况,可用“一个思路、两大突破、三项增长、四点体会”来概括。  相似文献   

15.
农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开展,为推动农业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提高农业劳动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农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既能进一步拓展农广校办学功能,又能拓宽农广校办学空间。为此,农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应作为农广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为使此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养新型农民。近年来,我们改变过去在县或乡镇办班的模式,把农广校的教学班办到农村里,把课堂搬到农民的家门口,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实现了农业教育与广大农民的“零距离”接触。使教学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增强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送教进村,广泛开展培训教师进村,教学媒体进村,培养人才进村的“三进村”活动,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是大规模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得力举措。  相似文献   

17.
明确农广校职责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广校要自觉担当起农民科技培训的历史重任,把农广校办成农民可信任的培训机构;将农民培训工作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将农民培训与就近、就地就业培训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陈柏槐 《湖北教育》2004,(16):25-25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农业部门的全部职责。抓好农民培训是我们履行职责、服务三农、实践“三个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借此次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依托“五项”工程,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民生产的技术需求和生产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仅靠原有的农业技术培训方法远不能适应农村新形势的需要。充分认识农民培训新需求、探索培训新方法、改变培训新观念、提高培训新效果是摆在农广校面前的新课题,为此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农广校现有培训资源,结合农村新情况,从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途径、把培训与科研、推广相结合等方面,开展了农广校培训工作新途径的探讨,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20.
《农业职业教育》2007,(5):16-17
近年来,在上级农广校的指导和关心支持下,临汾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教学工作切入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政府工作的“重点”,切入到农民增收致富这一农村工作的“难点”,切入到靠科技致富这一群众需求的“热点”,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使教学培训工作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农民、贴近实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