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的英国政府充分肯定了黑非洲殖民地的战略地位,力图将黑非洲建设成全球战争的后勤支援基地。当无力镇压民族解放运动之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英国政府既利用军事协议,变更政府和军事机构组织形式,选择移交政权党派和垄断军官职位等手段,又选择性地利用军事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初期,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被摧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也名存实亡,英、法、荷从各自的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战后重返东南亚的殖民计划。在重返东南亚问题上,英、法、荷三方都想维持战前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格局,惟恐一方的殖民地崩溃带来连锁反应,因此,重返东南亚时,三方合作大于冲突。当英、法、荷重返东南亚后,面对日益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在对待东南亚殖民地的去留问题上,三方冲突大于合作,导致英、法、荷在撤离东南亚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战后英国重返东南亚的探讨还远远不够深入。国外学者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带有较大的缺陷,其主流观点也经历了两次偏摆;而中国学者的研究则相当滞后,零星的成果也相当粗糙。英国是主动撤离东南亚,还是被赶出东南亚,成为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所幸的是,英国政府已相继公布了有关这段历史的大部分档案材料,这使我们研究战后英国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贝当政府败降后,戴高乐将军在伦敦成立“民族委员会”,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以维护法兰西民族的尊严与独立。英国和美国对戴高乐持截然不同的政策。英国为战后自身的安全起见,积极支持戴高乐,而美国希望在战后称霸世界,要肢解法国,占领法国在北非、东南亚等地的殖民地,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法国存在,因而对戴高乐极为冷淡,不予支持。  相似文献   

5.
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的战略意图,主要集中在恢复东南亚的殖民地、巩固英美同盟关系以及安抚澳新等自治领三方面。美国军方对英国参战提出反对意见,但罗斯福政府从战后英美合作的政治考虑出发,最终仍然同意了英国的参战要求。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虽然实际的军事贡献有限,但却有力地促成了战时英美同盟关系向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太平洋战争前夕,英国为自身的利益,在日本要挟下,以牺牲中国为代价,关闭系中国抗战生命攸关的滇缅公路长达3个月之久,给中国抗战造成严重危机。战后,英国政府一再否认关闭滇缅公路给中国抗战造成重大损失。本文认为,在中国抗战的关键时刻,英国关闭滇缅公路,不仅给中国抗战造成重大危机,而且对东南亚的迅速沦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众多殖民地中,印度殖民地占有突出的地位。英国对印度的统治非常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它不断调整对印度的政策。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实现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英国开始执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政策。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改造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政府为了确保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结合当时的中亚形势制定了著名的"精明无为"政策,即避免与俄国在中亚发生直接冲突,消除摩擦,与俄国保持和平关系,同时通过经济、外交手段保持英国对中亚诸国的影响力。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这些措施虽然保证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俄国在中亚地区的扩张。  相似文献   

9.
非殖民化是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后初期民族主义运动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工党政府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对于英属殖民地,工党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放弃帝国的前提下,促进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稳住帝国的阵脚,同时从现实主义出发,对执意要独立的殖民地并不加以阻拦,工党的政策实际上打开了英国战后非殖民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第一帝国时期是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快速增长时期,帝国初期英国建立殖民地最初的动机是于商业的考虑,而非领土扩张,英国政府对于私人和冒险公司在海外殖民地的扩张活动并不直接干预,早期的殖民战争为数不多,而且这些战争大部分集中在欧洲。所以,英国的军队最初只是在国内和欧洲范围内活动,光荣革命后,随着英国海外派兵显著增加,逐渐演变成为维护英国殖民地和镇压当地势力的工具,殖民战争与商业战争相结合,扩大了英国殖民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自从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取得政权,建立共和国以后,英国政府为了夺取世界贸易霸权和控制海外殖民地,曾经数次颂布航海条例。  相似文献   

12.
乔治·华盛顿(1732—1799年),生于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本人也是当地富翁之一。他在参加英法争夺北美殖民地的战争时,崭露头角,被英方任为弗吉尼亚民团司令。历时六载(1752—1758年)的军事生涯,使他熟悉了英军的战略战术特点。这对日后的反英战争大有裨益。 1758年,华盛顿当选为议员。次年,他同一个富有的寡妇玛沙卡丝结婚,他的地产随之增加到九千英亩。当华盛顿专心致志地经营种植园时,英国政府强加给殖民地的种种限制,使弗吉尼亚的种植园主面临破产的厄运。同时,英国强加给殖民地人民的重税和高压法令有增无己。1763年,英国政府禁止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殖民的禁令,使华盛顿和  相似文献   

13.
美国革命以后 ,英国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 ,对其帝国政策进行了调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对外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 ,成了英国经济的生命线。英国政府及国内民众的帝国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英国已经对拓殖新的殖民地不感兴趣 ,英国此时强调的是占据贸易商埠及战略基地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美国在菲律宾建立起殖民统治,与东南亚有了初步联系。不过,至20世纪初美国对东南亚并无更大的野心与更多的介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确立了新的“东南亚观”。这个“东南亚观”不仅推动了美国战时介入东南亚事务,而且为美国战后制定东南亚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被摧毁,英国对日宣战,英国从消极抗战到有限参战,到战争结束时积极抢占东南亚殖民地,表现出英国参战的双重性。英国最初想借美国之力夺回自己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后又担心被美国取而代之,因此英国一直在对日战争中走钢丝,经中美英三方不断协调。才最终确立了英国在东南亚战场的责任,但英国始终把重返东南亚作为其参战的条件,使它的对日作战打上殖民主义烙印。  相似文献   

16.
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港口,人口三百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5。然而在历史上,悉尼却是澳在利亚第一个罪犯流放地。1770年,英国航海线詹姆斯·库克率领船队抵达澳大利亚东岸,并把这个地区称为“新南威尔士”,宣布为英国的殖民地。后来,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丧失了大量殖民地的英国政府,需要另辟一块海外殖民地来安置被判处流刑的犯人,  相似文献   

17.
第一帝国时期是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快速增长时期,帝国初期英国建立殖民地最初的动机是于商业的考虑,而非领土扩张,英国政府对于私人和冒险公司在海外殖民地的扩张活动并不直接干预,早期的殖民战争为数不多,而且这些战争大部分集中在欧洲。所以,英国的军队最初只是在国内和欧洲范围内活动,光荣革命后,随着英国海外派兵显增加,逐渐演变成为维护英国殖民地和镇压当地势力的工具,殖民战争与商业战争相结合,扩大了英国殖民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帝国,包含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即英国本土和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所有殖民地。根据帝国各个组成部分与英国本土的关系不同,英国的殖民地大致分为三类:完全受英国政府管辖的叫直辖殖民地;保留君主,但受英国派遣总督监督的叫“保护国”;有本国的议会和责任政府,享有较大自主权的叫自治领。自治领一般为殖民地中的白人——拓殖头子的领地,如加拿大;或为少数白人统治的自治领地,如南非联邦;总之,全部是白人——殖民及其后裔掌权。  相似文献   

19.
非殖民化是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后初期民族主义运动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工党政府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对于英属殖民地.工党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放弃帝国的前提下,促进殖民地的经济发畏.稳庄帝国的阵脚,同时从现实主义出发.对执意要独立的殖民地许不加以阻拦,工党的政策实际上打开了英国战后非殖民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随着战争局势逐渐明朗 ,英国政府开始考虑战后欧洲安全秩序重建问题。到 1 944年底 ,法国能够成为战后维持欧洲秩序的重要力量的思想已经在英国政府决策层中达成共识 ,于是首相丘吉尔努力尝试建立英法同盟。然而法国总理戴高乐的大国思想却使丘吉尔的努力屡屡落空 ,加之 1 945年 6月英法两国在利凡特地区的冲突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 ,因此直至二战结束、英国保守党政府下台 ,英法结盟也没有取得丝毫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