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能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还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知识、运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成为储存知识的“记忆仓库”。教师在课堂上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下面我为实施创新思维教学中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灌输为主,教学中只强调“讲清”、“讲透”,学生听完课觉得没问题就行。现代教育则要求,在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时要适当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供信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发新的问题。因此,在以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中,要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互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讨论,在“做中学”,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问…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学校师生活动的主要舞台,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渠道,而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创造性方面则更具独特优势,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直觉感受和创造性体验,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不断的去挖掘自身的创造力,从而去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优化新课程设计,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钟慧 《理科爱好者》2004,(19):72-72,F000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地致力于课堂教学的优化,作“创新教育”的有心人.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为此我们必须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去优化课堂教学,以创设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师生能否焕发创新激情,使课堂充满创造活力,教师能否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之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是数学教学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民族创新能力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创新就要靠人才,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高校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去思维,如何去创新,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本文探寻了在写作教学中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改变现状,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方向性的指针,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创新能力是在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的支配下,进行的一种积极地、能动地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创造性思维包括的形式很多,本人从事高职数学教学多年,在此结合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着重谈以下几点: 一、学生类比思维的培养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多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其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的推理,类比为人们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它成为科学研究中非常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从而受到…  相似文献   

11.
发散思维和敛聚思维同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能运用发散思维去发现问题,而运用敛聚思维去“完成”创新任务。这是挖掘学生思维潜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陈阳 《语文天地》2012,(20):54-55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研究性学习能取得良好效果。一、尊重学生,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  相似文献   

13.
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体育教…  相似文献   

14.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 ,应该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 .中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阶段 ,因此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谈点个人之浅见 .1 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怎样学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从这个角度出发 ,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教材 ,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 .备课要做到三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只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坚持以学生为本位 ,才有可能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去服务每一位学生 ,…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想模式 ,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途径有很多 ,针对当前职教语文教学的实际 ,本文仅就自己在教学和学习实践中的体会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一、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人格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过程 ,也是师生精神情感融汇的过程。但从目前我国职教语文教学“一线”的情况来看 ,仍…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关注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天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设各种教学探究活动,让师生、生生之间思维不断碰撞,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教育改革以来,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构建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本文阐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曹恩尧 《天津教育》2000,(10):35-36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地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地创造性地构建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把教学活动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改变为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创造,为“个性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践表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以下方面至关重要。   一、 激发创造意识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方法,更重要的是要…  相似文献   

20.
罗玉梅 《学周刊C版》2010,(4):159-160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思维训练的氛围,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必要的环境与条件。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