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义引申在传统小学文献中常被误为文字的假借,以""一词意义弓l申系列为例:清儒<说文>四大家及当代较为有影响的两部通假字典对"釐"本义、假借义和弓I申义有不同认定.但结合甲、金文对"趋"字形义的释读,"釐"之真正本义应为"以手扑麦脱粒",其"治理"、"家福"和"延"都是其引申义.在"釐"一词内部各个不同引申义当中,关系相对疏远的不同引申义受源于"釐"一词不同的词义特点(即所指客观事物的不同特征).如若忽略这点,词义引申常常会被误认为是文字假借.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学习中,遇到词汇方面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今意义不同,二是古汉语的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显得头绪纷繁,不容易掌握。根据以往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试图以"间"的本义及其词义演变为例来梳理本义、引申义及其引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姑娘"亦可指称"姑妈"这一问题,探究"姑""娘""妈""姑娘"以及"姑妈"等词的本义及演变发展义,并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角度探究词汇在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4.
韩世龄 《承德师专学报》2003,23(1):46-47,53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注释应注意:(1)区分词的词义、词性同读音的关系如"曾"字;(2)区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如"城"字;(3)区分词义选项的时代变化,如"色"字。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通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际的需要,人们所需要的词汇越来越多。一方面,新字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在旧字的基础上,不增加字的数量,而增加每个字的意思。词义从一点出发,扩展而产生的新义,叫引申义。所谓"一点"即为本义。引申义与本义相对。虽然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界限清晰,但两者的关系极为复杂和密切。从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引申义产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探讨汉译佛经《六度集经》中两词同义连用的情况,从词义上将其中的同义词连用分为本义同本义连用、本义同引申义连用、引申义同引申义连用三类,并力图从词性分类、产生及结果等方面分析《六度集经》同义词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所谓词义引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词义的引申是指某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而有关词义引申的基本原则,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认为:词义引申是客观事物不断发展,人类思维日益发达的反映。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达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词义发展的基本方式。从这个基本原则看,汉语词义的引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词的教学占着重要的地位;在词义的分析中,对本义的分析是分析其他各义的基础。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对引申义而言的。本义是文献大量产生阶段能考证出来的最早的词义。引申义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以词的本义为起点的。凡由同—起点引申出的诸多义项,彼此都有一定的联系。词的多义现象就是从一点  相似文献   

9.
熊湘华 《时代教育》2013,(11):138-139
"以形索义"是训诂学中解释词义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引进"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既能追溯到词的本义,又能进而探求本义和引申义之何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词语的精确含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多义词都有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中衍生出来的。 本义为什么能衍生出引申义呢?这是由词义的特性决定的。 词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特征的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是像摄像机那样把客观现实的特征如实地拍摄下来,而是抽象概括的反映,因而词义都具有模糊性;词义的这种特性使词义富有弹性而能伸张,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拓宽词的用法,即用原本表示甲客观现实特征的词用于乙客观现实。如“口”本指人嘴,后来也指动物的嘴,容器通外面的地方也称为“口”,甚至供出入的地方,裂开的缝隙也都用“口”表示。这样,“口”就产生诸多引申义,成了多义词。  相似文献   

11.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经常遇到的一些重点疑难词,适当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能提高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下面试从三方面举例说明。一、溯源清流,掌握规律词的本义是引申义的核心,分析字形把握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词义的纲,并执简驭繁地掌握其一系列的引申义。例:①鄙,形符即“邑”字,甲骨文上部方框代表  相似文献   

12.
从词义义位之间的关系看,词有本义和引申义.词义的发展主要是由旧词义引申而来.从使用情况、词性变化、引申途径、引申类型等方面对<吴越春秋>词汇中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说明东汉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针锋相对"一词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至少拥有本义和引申义两个义项:本义是"比喻双方言辞、感情、行动、能力等正好相对应",突出一致性;引申义是"比喻双方言论或行动尖锐对立",突出对立性。大多辞书只列"针锋相对"的引申义,而未列其本义。本文对此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正>一、以形索义及其应用条件1."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汉字属表意文字,早期汉字因义构形,形义是统一的。这样我们在探求中学文言文实词词义时,就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探求本义。再以本义为出发点,进而探求引申义。"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说要 “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这个要求有两层意思:一是辨析词义,一是使用词语。这二者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做不到前者,后者则无从谈起。 “辨析词义”的内涵比较丰富,它主要有:第一,一辨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在现代汉语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构成了该词的固定义项。比如,“原”这个词的义项就有:①最初的;开始的。②原来;原本。③没加工的。④原谅。 ⑤宽广  相似文献   

16.
奇妙的修辞新格:坐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圣林 《学语文》2003,(4):45-46
词义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往往由本义生发出引申义、比喻义,这些非本义常常取代本义成为最常用的意义。也就是说,那些比较“虚”的意义往往取代了比较“实”的意义。不过,出于特定表达的需要,有时有意叫比较虚的非本义让位于比较实在的本义,即让一个词由“虚”义回到“实”义,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坐实”。使用“坐实”手法,往往可以取得以下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7.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文言文实词教学中,比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通过比较词的音节、比较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比较词的古义和今义、比较词的感情色彩、比较词义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强弱、比较同义词的细微差别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词的同一性问题是由于词义的演变而出现的。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是词义引申,而词义引申是一种很复杂的运动。词由本义可派生出引申义,由引申义还可派生出更远的引申义。这些具有联系的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呢?还是不同的词的词义呢?“词的同一性问题就是确定两个词汇形式是不是同一个词的问题。例如《礼记·大学》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句,前一个恶与后一个恶,前一个好与后一个好,是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呢?还是两个不同的词?” “研究词的同一性,目的在于确定不同的词的界限,”主要是研究确定词的同一性的条件,即根据什么判断某些语言形式是同一个词还是不同的词,标准是什么。由于《现代汉语》中把同一语音形式,同一书写形式表示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的意义的现象都看作一个词即多义词,所以过去一般人对词的同一性问题感到很陌生。近年来这个问题已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兼"、"时"为例,说明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运用词义系统的理论,即从词的本义出发,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感知其引申义形成的来由,形成一个清晰的词义引申脉络,一纲举而万目张,一领挈而全裘振,从而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