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三中全会以来党史研究的新进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深入研究了下列一些重要问题: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几年来发表近百篇文章及一些著作。如李鸿文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研究》一书,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系统而概括的考察。对这个问题,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在井冈山时期就形成了,而且毛泽东一开始就认识了这条道路。研究者们否定了这一说法,认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奠基、基本形成和成熟三个历史阶段。井冈山时期为萌芽阶段,1930年上半年的赣南闽西时期为基本形成阶段,其标志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发表。1936年以后,毛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8,(5)
在人的一生中,高中时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年代"(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这个年代,青少年们对万事万物都有着极强的探究心理。恩格斯也曾借用一位诗人的话说过:"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可见伟人对这个时期的认定。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  相似文献   

3.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对其一生都有重大影响。一代伟人毛泽东何以成就为伟人,这跟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尤其是读书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李锐的这本《30岁以前的毛泽东》对毛泽东早年的读书生活有详细地描述,是一本研究毛泽东的必读书。当然,从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一个学生读书的独特案例。李锐于书中所介绍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民族性格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华大地孕育的一位伟人,他的思想、历史功绩以及个人品质对20世纪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本文试就毛泽东与中华民族性格的重塑略述些粗浅认识.一性格是人的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性格是区别此人与他人心理品质的主要特征之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从普通的农家子弟和一介学子成长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其领袖人格必然有一个从孕育、成长到成熟的历程.通过对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三首咏物抒怀诗词的研究来探索这一历程,有助于我们从一定程度上认识毛泽东这一历史伟人.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字网络时代发展的今天,虽然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已远不能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图书馆相提并论,但是我们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特别是认识和研究青年毛泽东同志充分利用图书馆读书学习的精神以及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和重视,对于我们今后在“十一五”发展阶段进一步认识图书馆的价值与意义,加速发展图书馆事业,发挥图书馆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青少年时期的图书馆启蒙毛泽东从小即酷爱读书,但真正接触与认识图书馆,还是在1910年秋他离开家乡韶山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学的…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8,(7)
在人的一生中,高中时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个年代,青少年们对万事万物都有着极强的探究心理。恩格斯也曾借用一位诗人的话说过:"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可见伟人对这个时期的认定。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以智育为主要目的的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对其一生都有重大影响。一代伟人毛泽东何以成就为伟人,这跟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尤其是读书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李锐的这本《30岁以前的毛泽东》对毛泽东早年的读书生活有详细地描述,是一本研究毛泽东的必读书。当然,从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一个学生读书的独特案例。李锐于书中所介绍的毛泽东,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勤学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邓小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领导人,两人的长期合作基础奠定于中央苏区时期。本文主要论述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与邓小平以务实的精神,在中国革命的认识和实践上对中国革命的诸多问题达到了认同,也建立了真诚的同志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对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影响巨大,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虽然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新的内涵与意义是在延安时期,但追溯其源头发现这无疑与他青年时期,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浸润、注重对社会真实情况的了解以及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等密切相关。正是基于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及孜孜探索,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他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对实事求是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从古代的一种治学精神逐渐转换成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革命和建设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是道路问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阶段,毛泽东创造性地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因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果我们对毛泽东的这一伟大创举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事实的陈述,那就丢掉了其中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只有把对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研究提高到哲学层次上,开掘出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精华,才能对毛泽东思想作深层次的领会。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哲学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发展道路问题上采用“三分法”(革命道路、反革命道路、中间道路或叫第三条道路),这是有局限性的。如果采用“四分法”(革命道路、反革命道路、中间政治道路、科学-教育-实业道路),会更好一些。中间政治道路,不但表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且表现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科学-教育-实业道路,如果进行深入思考,会获得新的认识。据此,至少可以得出四点启示:知识分子往往在各种政治运动或社会运动中具有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分子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所作为;中国共产党需要全面深入地认识知识分子;解决知识分子问题需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书虫吧     
《一代伟人连环画》系列丛书共计6本,分别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少奇、陈云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丰功伟绩。它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代伟人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百折不挠、奋斗终生的光辉风采,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外读物。  相似文献   

14.
在新民主义义革命道路理论形成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上经历了"城市中心--工农武装割据--以乡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飞跃,准确把握这三次飞跃是科学理解这一革命道路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中国式革命道路理论萌芽的时间和标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运用毛泽东自己首创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理论来分析其论著和有关史料,便可得出他的这一科学理论萌芽的时间并非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而是大革命时期的新结论,其标志也是这一思想中反映中国革命特点最深、理论色彩最浓的中国农民革命理论。这是一种迄今为止的新探索,可以从此论的实质内容和建构部分及其关系中得到说明与论证。  相似文献   

16.
一、认清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根据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地认识我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开辟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的心朝向哪个方向,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引导青少年以什么人为学习榜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新中国,同时帮我们找回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尊严,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毛泽东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他那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孜孜不倦、勤勉嗜学,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大公无私、清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离不开毛泽东本人的革命实践和党内如“立三路线”、“王明路线”所提供的教训。我们应当以《实践论》关于规律认识的观点解读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1935年前毛泽东实践活动所达到的范围与程度,决定了中国革命理论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抗日战争初期。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西游记》一书的喜爱与稔熟,不独表现在其对书中主要角色的一系列抑扬褒贬,尤其表现在他的极善于学以致用,包括:以古喻今妙语如珠,时事评述精辟深刻,幽默谈吐风趣横生,理论升华底蕴深邃等。因之,探讨毛泽东对该书的研读与品评,既是认识这位时代的伟人之文化性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又会对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7月1日是纪念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六喜日子,让我们在这个快乐的暑假里,和爸爸妈妈进行一次红色旅游,踏寻先辈足迹,重温革命故事,去体会当年艰苦奋斗的岁月,去感受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湖南韶山,—代伟人毛泽东的故里,理所当然成为千百万人向往的革命圣地。探访毛泽东故居、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南岸(毛泽东小时候念书的地方)等地,可以看到许多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遗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