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贝多芬的吻     
我16岁时,由于与音乐教师发生分歧,处于某种危机之中。后来,一个著名的钢琴家艾米尔·冯·萨尔——李斯特最后一个活着的弟子,来到布达佩斯,要求我为他弹奏。他专心地听我弹了巴赫的C大调《Toccata》,并要求听更多的曲子。我全身心投入弹奏贝多芬的《Pathetique》奏鸣曲和舒曼的作品《Papillons》之中。最后,艾米尔·冯·萨尔起身,在我的前额上吻了一下。"我的孩子,"他说,"在像你这么大时,我成了李斯特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成才之路》2011,(30):I0002-I0002
在布达佩斯有个刚刚16岁的孩子,大器早成,显露出演奏钢琴的非凡才能。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孩子与其音乐老板发生了矛盾而遭到冷落,陷入了毫无用武之地的困境之中。 那时,正逢李斯特的最后一个学生、著名钢琴家冯·索尔先生来到布达佩斯。纯属偶然的相遇,冯·索尔先生要求这个孩子为他演奏一曲钢琴曲。  相似文献   

3.
1985年,世界著名钢琴家安而多在西德德萨力尔布吕肯市给一批年轻的钢琴家上课,他惊奇地发现:如果他在某个学生的背上轻轻拍一下,他就会表现得更为出色,当他对这个学生公开表扬时,这个学生马上就超越了自己原有的水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昵?安尔多说,他被恩师艾米尔·冯·萨尔(著名的钢琴家,钢琴人师李斯特的学生)吻过,艾米尔·冯·萨尔被李斯特吻过,李斯特当年演奏时被贝多芬吻过。这段乐坛佳话就是著名的“贝多芬的吻”。  相似文献   

4.
《成才之路》2011,(30):6
在布达佩斯有个刚刚16岁的孩子,大器早成,显露出演奏钢琴的非凡才能。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孩子与其音乐老板发生了矛盾而遭到冷落,陷入了毫无用武之地的困境之中。那时,正逢李斯特的最后一个学生、著名钢琴家冯.索尔先生来到布达佩斯。纯属偶然的相遇,冯.索尔先生要求这个孩子为他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钢琴。说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认真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这些曲子,你弹奏的那些曲子我熟悉得简直不能忍受了,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这位顾客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  相似文献   

6.
画图背书     
背书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特别是写景的课文,没有故事情节,背起来就更困难了。我本来很怕背写景的课文,可是,自从我五年级下学期摸索出了“画图背书”法以后,就再也不怕背诵写景的课文了。那一次,学习完了《月光曲》后,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屋内的情景,第二个自然段是皮鞋匠在听贝多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第三个自然段是贝多芬记下《月光曲》。其中第二个自然段最长,背起来也最吃力,该怎么背呢?开始时,我一句一句地…  相似文献   

7.
正教完宋词《清平乐·村居》,我会要求学生写一首《清平乐》。我发觉这样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右图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写的《清平乐·音乐》,音乐老师看了这首词,会说这个学生的音乐修养不浅,他能把音乐分类,"有的音乐悠扬,有的音乐悲伤",并指出音乐能令"婴儿听了不哭闹"的科学现象。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首词的字数和押韵,都满足了宋词《清平乐》的格式要求,因此我给他的评语是:"押韵好,意境好,也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钢琴。说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认真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逼出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这些曲子,你弹奏的那些曲子我熟悉得简直不能忍受了,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这位顾客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然而,那个小伙子面对大家的请求却变得腼腆起来,他抱歉地对大家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弹奏乐器,从来没有学习过唱歌。我长年累月地坐在这里弹琴,恐怕会唱得很难听。那位中年顾客却…  相似文献   

9.
1831年,21岁的肖邦从波兰流亡到法国巴黎。当时,肖邦的钢琴弹奏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然而人们却并不熟悉他。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听了肖邦的演奏后, 决定把他推荐给听众。  相似文献   

10.
云阁 《良师》2011,(9):35-35
在美国的一家小酒吧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着钢琴。说句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所以每天晚上都有不少客人慕名而来,认真地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这些曲子,你弹奏的那些曲子我都熟悉得简直不能忍受了,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这位顾客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  相似文献   

11.
一位小有名气的年轻的钢琴演奏家站在音乐教授面前,教授对他说:“你弹奏一曲李斯特的作品吧。” 他把手放到了白色的琴键上,音乐像流水一样流淌开来……教授听着听着便皱起了眉头。教授打断他的演奏,面无表情地对他说:“请问你把这只曲子练习了几遍?”他站起来说:“只弹过一次。”  相似文献   

12.
要让从看绘本和漫画书开始的孩子,爱上看字书,我的方法是“诱娃上钩”。让孩子选有趣的书,先读给他听。罗尔德·达尔写过007系列,他被称为世界奇幻文学大师,《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就是他写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听我读过他写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当时我以为那么小的孩子,不会有耐心听这么复杂这么长的故事,没想到儿子非常喜欢,听了又听。这次我让他从罗尔德·达尔的一系列书中挑一本来读,他挑的是《女巫》,跟我心里猜得一模一样。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一位黑人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钢琴。说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小伙子说:"我每天听你弹奏这些曲子,熟悉得简直不能忍受了,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他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齐册四》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刻画了一位有谋略、有胆识、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可是冯谖一开始却是以贪得无厌的无赖形象示人的,对此,怎么理解冯谖的行为呢?我认为这是冯谖有意为之。冯谖这样做的目的首先就是借此试探孟尝君是否值得他竭忠尽智,甚至牺牲生命。这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的一个小洒吧里,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钢琴。说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认真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这些曲子,我熟悉得简直不能忍受了,  相似文献   

16.
顺其自然     
印象中,最初接触"顺其自然"这个词,是在影视中。当一个人或某件事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时,剧中的人物便会黯然伤神地轻叹"顺其自然吧"。于是,"顺其自然"在我的心目中,就成了"绝望"的一种委婉说法,我从来没有想过它竟然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美国当代著名的思维科学学者罗吉尔·冯·奥赫的《创造学思想录》,  相似文献   

17.
一位小有名气的年轻的钢琴演奏家站在音乐教授面前,教授对他说:“你弹奏一曲李斯特的作品吧。”他把手放到了白色的琴键上,音乐像流水一样流淌开来……教授听着便皱起了眉头,教授打断他的演奏,面无表情地对他说:“请问你把这只曲子练习了几  相似文献   

18.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如今已被公认是钢琴音乐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更称得上是音乐史上的核心作品之一,它不仅成功的开启了奏鸣曲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更深深的影响了19世纪末之后,斯科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等大批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及语法;这部作品创作于1852年并于1854年首次出版,其伟大之处在于李斯特运用了超出当时社会的全新音乐语汇和在演奏上几乎完全解放的原创性钢琴技巧,而正是这些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因素使得李斯特一直饱受同时代音乐界的争议与抵触,其在发表之初不仅未得到音乐界的认可,李斯特在其晚年阶段更是被当时的人描述为一位古怪、在键盘上无所事事的作曲家。在此时李斯特和他的作品甚至已经被视为一种笑话,当时社会对他的讽刺、批评及羞辱简直就如同潮水一般侵袭着他,但是尽管是在音乐界如此冷嘲热讽的压力之下,李斯特任然毫不退让的坚持着他的音乐及想法,因为他一直都坚信着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他也一直坚信着终有一天,人们会开始接受与欣赏它。到了现在,早已过去一个半世纪,而时间也已经证明了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性的音乐家,正是由于李斯特对艺术如此的执着,才有这部惊世之作的出世。《b小调钢琴奏鸣曲》由于其庞大复杂的曲式结构、近乎交响式的音乐表达、深切严谨的生命哲理以及丰富多彩的戏剧性呈示,弹奏者必须对作品各个方面经过深刻研究及探讨,才能从仔细的分析作品结构中找到演奏的正确方向。笔者根据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分析、学习以及比较多位著名钢琴家的演奏,总结归纳以下诠释与弹奏要点。  相似文献   

19.
流逝的古典 黄晖 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贝多芬之吻     
七岁那年,爸爸要我到花园里帮他忙。我干得很卖力,爸爸亲了我一下,还说,"谢谢你,儿子,你干得很不错!"我觉得自己受了重奖,而这是我记事以来受到的第一次赞扬。这让我感到高兴和自豪。几十年过去了,爸爸的话还在我耳边回荡。 1953年,我为德国唱片公司录制了我的第一张管弦乐作品唱片。当时我弹奏的是李斯特的两支钢琴协奏曲,为我伴奏的是世界上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