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趋于活跃,作家们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与反思.同时,"逆城市化"凸显于文学写作中.它反映了作家与读者在创作、阅读中对城市的厌弃、批判、逃离和对乡土的渴望与回归."逆城市化"使作家与读者重新发现乡土这一审美领域,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为主的文学写作,使文学回到了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去政治化,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也不断地趋于多元化。在这种审美标准多元化的语境下,文学创作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论文对20世纪90年代的几种主要的文学现象:"新写实"、"私人写作"、"反讽"以及底层—民间叙事进行分析,认为审美的多元化在带来90年代文学新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诸种非文学的乱象。因此,对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认识,一方面应避免因秉持形而上学的价值论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另一方面对于非文学的乱象,应当呼吁作家和读者坚持批判的立场和个体价值的独立。  相似文献   

4.
吉尔吉斯民族作家艾特玛托夫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漫长的创作期,明显地受到了当时传统主义文学,尤其是“农村散文派”的影响,同时他立足于本民族,不断地汲取民族素养,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异域民间特色。  相似文献   

5.
皮利尼亚克的创作在20世纪20—30年代对当时俄罗斯文学的贡献很大,他的作品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遗产。他的创作具有独特性,曾被称为“皮利尼亚克风格”,当时许多年轻的作家纷纷模仿他。本文将从皮利尼亚克对俄罗斯传统文化和前辈作家创作的接受来探究皮利尼亚克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关于玄幻小说的特点和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玄幻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兴的一种故事类文本。然而相对于现在玄幻小说创作和接受的繁荣状况,专业评论似乎显得有点缺席。为了便于人们认识和把握这一文学类型或者说文学现象,文章探讨了玄幻小说的一些基本特点,并立足于其基本特点,给出了玄幻小说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新写实小说在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时其创作风格之归属也众说纷纭。实际上,在新写实文本中释放着清醒的现实主义气息。正是这种清醒的气息使风格各异的作家们在特定的时期内形成了相同的创作倾向并影响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王蒙: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实践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意识流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许多作家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小说创作,其中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9.
我要讨论的是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带有现代主义元素的文学,范围包括新感觉派、象征主义文学、左翼文学和范围较为广泛的“唯美—颓废文学”。上海是现代主义全球旅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但正如李欧梵指出,中国的现代前卫作家虽然在新文学运动中引荐了许多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不过我们很难在这些中国作家本人的创作上找到标志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0.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1.
女作家苏雪林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于20世纪20年代登上中国文坛,她的很多创作中带有着明显的自叙传成分,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加以研究,探寻其作品带有较多自传性的原因并通过家庭书写与婚姻书写两个方面分析苏雪林作品内容与其生平之间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12.
杨爱红 《考试周刊》2013,(35):18-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家和电影的关系较之80年代有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急于介入电影行业、成功踏稳影视和小说的两条船、试图抽身而出的小说家构成了电影改编领域的时代景观。以往研究者多关注作家"触电"所引发的小说家和电影创作的联姻,实际上,导演对当代知名小说家的疏离、小说家与电影的精神对立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化现象。分析这一文化现象,对于反思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中国电影和当代小说、小说家之间存在怎样的共生与抵牾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贵明 《甘肃教育》2020,(4):134-134
乡土文学历来是中国文学百花园里一支永不凋谢的繁花,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先生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接近农村,甚至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在创作上较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所谓"乡土文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乡土文学更发展为一股不可遏止的文学潮流。  相似文献   

14.
《水星》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它打破了当时北平文坛的沉寂,消除了南北文学观念的分歧,其在沟通学院派与文坛关系方面的功劳也不可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把《水星》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会发现京派作家、左翼作家、中间派作家在《水星》中形成了"三家鼎立"的创作局面,且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合流的趋势。如此,探讨《水星》小说及其合流现象,有助于我们近距离触摸20世纪30年代文学多元共生的历史场景,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30年代文学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和真实面目,也有助于我们明确《水星》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于新文学传统主要强调了五四文学在与世界文学联系中所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相对忽略了在与“民间”联系中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倾向,实际上中国的“民间”与“世界文学”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20世纪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富有代表性的模式:1.世纪之初,启蒙与被启蒙者是两者关系的第一种模式;2.30年代,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产生微妙的转移;3.4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启蒙者身份丧失殆尽,这种关系模式持续到70年代末期;4.90年代,作家亲历民间。民间理念渗透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家族母题切入五四的时代主题,至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从鲁迅开始,此后许多作家在家族小说的创作中都有继承和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代表作,但是直到80年代中后期,家族小说才有大的突破,模式上继承了"五四文学"叛逆与教赎的模式,但又有所创新.作家的探寻一是注重对历史的个人体验,二是注重发挥家族叙事的自由空间,表现民族及人类的生存特点.这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观上是作家自身的反省与探索;客观上一是结构样式的特殊性,二是历史的变迁与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小说"创作在大众文化潮起中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共存的语境中,原以精英姿态出现的新写实小说作家们的写作处于在两者之间摇摆的状态。这造成了新写实小说身份的变异,并使其陷入无奈存在与期待突破的双重境域之中。透视新写实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特别是池莉近年创作的转向,可勾画出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学时尚化、流行化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文学"明星化"现象出现于文坛。它一方面使文学与大众日益密切,促进了文学的丰富与繁荣;另一方面却使文学过分的与商业结合,造成了文学内在性缺乏和作家自主创作个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似乎已经被放入了历史的"故纸堆"里,任凭后人的评说。赞叹那个时代文学的辉煌,砥砺后人的进取,缅怀当代最为显赫作家们的创作童年,我们一次次地回首那过去的岁月。翻开文学史沉重的印册,仿佛那些刚脱去青涩外衣的青年作家们,用着文学的旗帜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中日文字之交,源远流长。20世纪下半叶,华人写作开始在日本逐渐形成气候,出现了一些重要作家。60年代到90年代间,陆续从台湾和大陆旅日或留居日本的华人作家创作了不少作品,“想象扶桑”与“记忆华夏”双管齐下,为华人文学提供了异于产自西方文化语境的另一类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