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取廊坊师范学院和河北工业大学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选用罗特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度总体偏高,人际信任无显著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差异;人际信任与怀疑性和紧张性人格特质有显著正相关,而与稳定性、有恒性、幻想性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与合理化挫折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自责、退避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人格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环境、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在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人际信任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家庭环境、人格特征是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格特征、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及父母教养方式这几方面,学校、父母可以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其社交技巧,完善教养方式等方面入手,帮助其应对孤独,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时代,初中生人际交往的频度和模式发生转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信任缺失和人际关系疏远等问题,这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阐述新媒体时代初中生人际信任的基本现状,分析初中生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个人控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人际信任在性别、城乡和年级方面差异不显著;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积极应对方式、个人实力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个人实力在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大学生为对象,对人际信任问题作了多角度的考察,分析了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低于中学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特别表现在对社会角色和现象的信任上。理科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高于文科大学生,并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没有性别差异。人际信任与人格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并能反映出一定的人格类型和个人的专业成就性。个人的人际信任度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与现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同龄人高,特殊信任年级差异显著(F=5.164,P〈0.01),普遍信任专业差异显著(F=3.551,P〈0.01);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女生的E、P分高于常模(P〈0.01),L分低于常模(P〈0,01);男生的P分高于常模(P〈0.01),N分高于常模(P〈0.05),L分低于常模(p〈0.01);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正相关,掩饰性、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负相关。高校要客观看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和人际信任的特点,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以345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人际信任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来探讨初中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在各量表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人际信任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间呈显著的负相关(.3)家庭适应性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亲密度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交际主体的人格特征是信任关系的重要维度,而学界对这一方面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基于人际信任关系模型,结合语料,考察交往主体的人格特征如何动态影响人际信任关系建构。研究发现,主体的人格特征和信任倾向影响交际双方的信任关系协商策略,不仅左右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可信性评估,也是被信任方可资利用的资源要素,即针对信任方的主观特性在信任建构和修复过程中采取因应之道。本研究在凸显信任关系双向性的同时,强调交际主体人格特征这一情感维度对可信性判断、信任协商的作用,力求更为全面均衡地揭示信任关系建构的图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福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现状及关系.方法:对三所学校266名学生随机抽样,采用UCLA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人际信任、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高的孤独感.孤独感不存在年级、性别差异,但存在校际差异,福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师大学生.③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均比大二大三学生优越.大二大三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④师大学生相对于医大和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积极.⑤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孤独感和其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结论:人际信任、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不具有预测性;积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儿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际信任成为国内外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种学科中都有大量研究成果。该文主要概述了心理学领域内有关人际信任概念界定的分歧与共识、信任建立的理论基础、测量方法,重点述评了人格特征、关系属性、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以及信任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学生相对剥夺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人际敏感性问卷,探究贫困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剥夺感、人际敏感性均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相对剥夺感对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积极应...  相似文献   

12.
A bstract .  In this essay, Benjamin Endres examines how teaching is caught between the ideals of formal, systemic institution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ideals of more intimate or personal relations, on the other. Endres uses Anthony Giddens's account of "abstract systems" and "pure" relations to suggest that the tension that teachers face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opposing ideologies or philosophies of teaching, but it is the product of conflicting undercurrents in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Although there is no simple solution to the ambiguous and contested status of teaching, Endres points to two examples of how the interperson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may gain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by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schooling: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class size and legal guarantees for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s in the area of special education. He concludes by emphasizing the particular challenge of cultiv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for the most disadvantaged students.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从个体心理健康的独特视野看,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概念和类型,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解决人际关系障碍问题,应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  相似文献   

14.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从一例人际交往障碍咨询实例入手,具体分析了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和帮助来询者消除心理障碍的过程,剖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当前在高校亟待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大学生而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在影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诸多原因中,经济条件的贫困性是根本原因,通过社会交往氛围、家庭成长环境、学校交往环境、自身性格心理等影响因素体现出来。借鉴儒家交往伦理,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巩固。学校和贫困大学生应提高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知;从思想上消解经济因素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建立大学生互助团队,培养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交往技能;提升道德素养,以自身的道德人格魅力拓展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6.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is a 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y that is of significant clinical concern for behavior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college settings. Relationships between NSSI, acquired capability for suicide, interpersonal cognitions, and five‐factor model personality traits were assessed in a survey‐based study that included 192 young adults in a college sett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ose with an affirmative suicide attempt history, greater acquired capability for suicide, and elevated neuroticism had an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lifetime NSSI.  相似文献   

17.
Community college administrators can achieve successfu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colleagues by exhibiting positive thoughts about their colleagues, developing opennes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using a team approach and a wide decision‐making base, and being concerned about the perceptions of others.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之调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青年、知识分子、女性和独生子女于一体、极富个性的女大学生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变化最显著期,也是个体社会化关键期.而人际关系不良成为干扰其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着重从加强思想修养、优化个性品质,完善健全人格、丰富社交知识,掌握交往技巧等方面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9.
大一是大学生保持个性、品质形成和塑造人格极为重要的时期,大一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人际交往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入手,对其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对应策略,皆在帮助大学生克服挫折、学会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