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第三次法律革命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它对于实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意义重大。在这场革命中,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根据现代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对法制的需求,适时提出法制思想,以推进现代化事业。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时期党的法制思想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其内容涉及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任务、立法、守法、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依据具体要求而提出的改善民生的诸多思想观点与具体政策等问题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求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正确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法治”概念的重新探讨,指出真正的“法治”应该是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律至上”,同时还应该和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法家的“法治”思想,西方社会的“法治”思想渊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概念。中国要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对西方社会所代意义上的“法治”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要从多重维度实现我国的“法治”。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视域下,增强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培养社会成员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社会生活更加规范、社会氛围更加和谐、法制化建设更加完备,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思想源头,他提出的要以法治代替人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法治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进程,邓小平法治思想对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进 《高校理论战线》2013,(4):119-134,158,159
本文在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的论述以及它所展示的法治社会主义图景的基础上,专门讨论了法治与政治体制改革、法治与市场经济建设以及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富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更是法治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走法治社会主义道路,特别要坚持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以前有关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研究二者的并列关系问题,其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浩大工程,应当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才能最终实现依法治国。本文阐述了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的问题,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以及如何坚持党的领导的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早日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正逐步带领着中国人民从贫困走向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领导人扶贫工作的思想脉络及实践探索,以期对我国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及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实践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道路,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法治的普遍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创造性结合的建设路径,是这条道路显著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当前,应当首先培育全民的法治理念,创设完备的法律制度,为正在构建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并始终贯穿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是党和国家在治国方略上的英明抉择和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3.
德治与法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交互渗透、融为一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覆盖了公民日常生活范围的绝大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自中共十五大以来,学术界对依法治国的内涵、实施方式、关键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及时全面地把握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依法治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是我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法治是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法治与法制含义上存在着差别 ;同时文章对影响依法治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中国政治生活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作到:正确界定“人”的内涵,处理好国家经济发展同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服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的个体与国家这个集体等关系,才能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它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就是一个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文明的一体化关系已成为时代潮流,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以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缺一不可。法治文明对整个制度文明起着确认、维护、保障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承继了十五大报告依法治国理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依法执政、立法的标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军、文化道德建设法制化等新观点。这些观点对依法治国方略作了全面具体地部署与落实。因此 ,十六大报告必将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法治国家的实现产生巨大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既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提出的重大治国方略 ,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合理因素的批判性继承 ,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搞清楚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及其启示 ,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 ,掌握当代中国实施“以德治国”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