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眼当下的语文课堂,"读写结合"已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公开教学,几乎达到了"无课不练笔"的地步,批注、补写、仿写、扩写……形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然而透过繁华热闹的表象,我们看到了离题万里的"假练笔"、错过时机的"空练笔"、缺失引领的"浅练笔",这些"练笔"只是课堂作秀的"点缀",不仅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听于永正老师上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尤其是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更是独具匠心,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凡是听过于老师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在师范读书时,我看过于永正老师的上课录像,读过他的文章;走上讲台后,曾有幸当面聆听于老师的课。我深深折服于他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简洁、淳朴却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几年,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朗读的“火”?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这种“整个心灵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朗读的“火”。朗读 相似文献
5.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将细节作为调度、控制的“机关”。以此操纵着整个教学进程。他曾经说过:“凡是讲到重要的、关键的地方,我总是组织一下教学,有时是提个醒儿,有时只是说一声‘同学们’。有时则什么也不说,只用目光环视一下全班学生。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地方,其实都是一种艺术。”(《教海漫记》)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呢?于永正老师运用的是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 相似文献
6.
创造了“三本五重”教学模式的于永正老师,被教育部推为“跨世纪园丁工程名师计划”的首位名师。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朴实、真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他善于抓住细节组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校正、强化、调控、激励……细节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7.
走进小学生中间,问一问他们喜欢什么学科?占课时最多的语文课并没有引起大多学生的青睐;了解一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除了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篇)目之外,竟有不少学生缺乏自主阅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缺乏情趣,扼制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感悟的灵性,恐怕是其中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段时间以来,我较为系统地阅读了《教海漫记》(于永正著)、《于永正文集》、 相似文献
8.
于永正老师说:“科学求真。艺术求新。人文求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细节教学能体现于老师育人的艺术.突现了课堂教学的亮点。闪耀着人性之光。 相似文献
9.
10.
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课的人无不为这样的情景所打动:课堂上.在师生轻松平和的交流中.学生的习作情感在不断升温,习作的视野在逐渐开阔。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让听课教师如沐春风.更令人震撼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那富有情趣和灵性的言语表达.那轻松习作、享受作文的情感流露.就连这帮孩子们的语文老师都连声惊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平时相比真是判若两人。”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沉闷的作文教学在于老师的演绎下而熠熠生辉?是什么原因使日常作文课上挤话编话.畏写烦写的学生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1.
LI Jian-jun 《江苏教育研究》2008,(11)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是"简单"的,但在"简单"中又蕴涵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充实"与"空灵"的统一,能在看似简单的"读"书活动中不断丰盈学生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实现语文教学"立人"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它是"线"与"面"的交织,能在"以读为主线"中巧妙地抓住"线"中的某些关键点,拓展成"面",努力拓展"读"的幅度,使"简单"的"读书"成为一唱三叹,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享受;它是庄重与情趣的共振,学生不仅能在庄重严肃的氛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的引导,而且能在不时发出的会心一笑中产生智慧之流的涌动和心灵的快意与愉悦。 相似文献
12.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是“简单”的,但在“简单”中又蕴涵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充实”与“空灵”的统一,能在看似简单的“读”书活动中不断丰盈学生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实现语文教学“立人”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它是“线”与“面”的交织,能在“以读为主线”中巧妙地抓住“线”中的某些关键点,拓展成“面”,努力拓展“读”的幅度,使“简单”的“读书”成为一唱三叹.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享受;它是庄重与情趣的共振,学生不仅能在庄重严肃的氛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的引导,而且能在不时发出的会心一笑中产生智慧之流的涌动和心灵的快意与愉悦。 相似文献
13.
1师生相互尊重中的“双赢”作为全国闻名的老师,于老师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总能找到其中的闪光点,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4.
四月的梨都砀山,春日载阳,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时,学生的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这时一个男生突然推门而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卢筹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4):59-59,63
叶圣陶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说的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达到“不用教”“无须教”。这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境界。但是几十年来,能达到这种目标的教师是凤毛麟角。问题出在哪里呢?不是叶老的话有问题,是我们的“教”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的细节体现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细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学过程的丰富程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既温厚敦实、血肉丰满,又摇曳生姿、妙不可言。细品起来,与他关注教学细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于它拥有挖掘不尽的"宝藏",在于它持续显现的示范作用。于永正老师那些经典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虽然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对时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以此为例,谈谈“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翠梅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22,(12):34-35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让阅读和写作更好地融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断】[师发讲义,生自读、朗读。(讲义的内容节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4~13自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