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安的教育     
刘国庆 《师道》2012,(6):52-52
领薪水间隙,问一位年轻教师:“喂,工作为了什么?”她一个鬼脸,毫无掩饰说:“为了三五斗。”说这话的时候,后面一个教师正扯开一张百元大钞,透着耀眼的阳光细数着一根根的金线。知她是在开玩笑,但这话也是肺腑之言,任何一个张嘴吃饭的人,都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唱高调,先不要说自己是一个大写的“人”,说什么无私奉献的那些大话,说多了就会有点对不住我们的胃。站在一个具有动物属性的人的角度去思考,人都是有基本生活需求的,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首先要活着,然后才能从事有意义的劳动,谁也无法刻意控制本能饿着肚子工作或者为此呈现什么高贵的品性。  相似文献   

2.
孵蛋记     
“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呀,一直想解开这个奇妙的谜!于是,我去请教科学老师,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老师却告诉我:“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说先有鸡,有的人说先有鸡蛋,而且持两个观点的人都有不同的进化论。”科学老师都不清楚,这可怎么办呢?我只好上网去查这方面的资料,但结果也是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3.
“洗(xian)马”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做这个官的人可不是负责洗刷马匹的马夫。“洗”字在古汉语里与“先”是相通用的,因此“洗马”也称作“先马”。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5.
《管子·权修》云:终生之计,莫如树人。百年树人,着力于根。人生就像一棵树,有根方可成栋梁。这个根便是教育,而养成教育正是这个根系中最发达也最重要的部分。有道是先做人再做  相似文献   

6.
笔者多年来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能力差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培养学生选材立意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笔者的做法是:先“框”后“放”,限制与解放有机结合,严格选材,精心立意。一、先给学生一根学走的“拐杖”记得古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也曾搞了几次“自由命题”,结果效果很不理想,于是细细一想,古人的话也未必是金科玉律,自己应该探索自己的教学之道。我抓住选材立意这个关键,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尝试着从“限制”做起,先给学生一根学走路的“拐杖”。虽说…  相似文献   

7.
星期天,聪聪和动脑筋爷爷一块玩智力游戏。动脑筋爷爷对聪聪说:“今天咱们来玩取火柴棒游戏。这里有两堆火柴棒,一堆10根,一堆12根。两人轮流从任意一堆中取一根或二根,但每次不准一根不拿,也不准从两堆中一起拿,谁拿到最后一根或二根,谁为胜。”聪聪一听就来劲了:“我先拿。”结果输了。他不服输,又试了好几次,无论他先拿后拿,都输了。怎么回事呢?他缠着动脑筋爷爷,非要问个究竟。动脑筋爷爷说:“这是一种有趣的数学问题,要想取胜就要动脑筋,用智慧。如果你先取,就先在多的一堆中取2根,然后对方在哪一堆中取几根,…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个鲁国人靠做木工为生。有一次主人需要一根很长的竹子,就派这个鲁国人进山砍伐。鲁国人砍了一根又粗又长的竹子,兴致勃勃地扛起来往回走,心想:“这次主人家一定会多给些赏金。”  相似文献   

9.
侃合作     
到现在我还记得《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歌:“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声啊声震天……”说的是团结的道理,也说出了合作的道理。合作得好就是一块香甜的奶糖,而合作不好就会成为一杯苦涩的咖啡。咱们来个“先抑后扬”,先上咖啡,再来份奶糖。一、咖啡屋“学校开设自然实验室了。”这个消息让大家欢呼雀跃。陈老师把ZHIHUIPAODAO我们班分成四组,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可我们这组的人都是“笑面虎”,他们假惺惺地装好人把组长这一宝座“谦让”给我,而到做实验时却像“八国列强”一样…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说:“如果将人看做一棵树,学习力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我们评价一个人在学习上是否具有学习力,不是看这个人在学校时的成绩好坏,也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要看这个人具有多强的学习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相似文献   

11.
张成淦 《师道》2009,(10):24-25
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社会信息与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21世纪,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常规。但是,惟独有一个至为重要的“岗位”,却是绝大多数人未经培训就自然上岗,并且皆自认为“当之无愧”。这个“岗位”就是:家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一篇文本细读,拟以华兹华斯1850年版《序曲》第十二卷“绞刑架片段”为文本焦点,从地方的精神(spirit of place)和诗人与地方的关系(sense of place)两个方面来探讨“地方(place)”这一大话题中的“根脉”“家园”主题,旨在说明这个片段体现了人与地方的融合,人植根于地方,地方是他们的家园和根脉。  相似文献   

13.
本人从小就好玩爱动,经常和一群男孩子一起拿着一根木棒到处“打仗”。路过的人常指着我说:“这个男孩  相似文献   

14.
提起“祖宗”这个词,我们每个人再熟悉不过了,而且都知道它指称的是人,指我们的久远的祖先、先人。所以,看了这个题目,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不是在骂我们的祖先吗?还有人可能会想,这大概是谈达尔文关于由猿到人的进化论的吧?这些猜想都不对。之所以会有这些猜想,是因为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祖宗”当初并不指称人;换言之,“祖宗”原本并不是人。  相似文献   

15.
爸爸和妈妈都有事去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点事来做。对了,在一本书上我看见过一道实验题,这个实验很有趣,叫做“会‘跳舞’的火柴棍”,我何不亲自做一下这个有趣的实验呢?我先端来一盆清水,又拿来几根火柴和一瓶万能胶。我先在火柴头上涂了一层厚厚的万能胶,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火柴放入清水中。等了一会儿,没有什么反应。我静下心来,耐心等待。突然,奇迹出现了!只见火柴一根根地直立在水中,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好像一只只小企鹅在沙滩上走路呢。可是,没过半分钟,火柴便又躺倒在水面上。过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16.
《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们通过做物体发声的实验并讨论,推想出“声音是由物体根动产生的”。这个推想对不对呢?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先做音叉的验证实验,  相似文献   

17.
有人考一个著名的智者说,“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来到五金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智者顺口答道:“盲人一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这个人笑道:  相似文献   

18.
猜物品     
一天晚上,吃完晚饭写完作业,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还玩那个‘猜物品’的游戏吧?”妈妈高兴地说:“好啊!” 这个游戏的玩法是:一个人先在心里想一件物品,然后由另一个人通过提问的方式来猜出这个物品是什么东西,但是,对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我们就玩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案例1:某老师针对“怎样的数才能被3整除”创设了如下探究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一人任意报数,一人用计算器检验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一人在下表中用小棒摆出这个数,一人数出摆这个数共用几根小棒;  相似文献   

20.
上节课,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课,回想起来真是乐趣无穷.活动一:先把20根火柴放到投影仪的镜片上,再放映到投影幕上.接着老师宣读了取火柴的规则:“1·甲乙两人交替从这堆火柴中取,每次最多取两根;2·取到最后一根火柴的人为胜利者”.老师读完以后问:“规则理解了吗?”跃跃欲试的同学们一起洪亮地回答:“理解了!”接下来老师让同学们推选一名学生代表和他比赛.比赛开始了,老师不慌不忙地取走了两根,“代表”也随便接着往下取.可取到剩下6根时“代表”却不知所措,是拿一根好呢,还是拿两根好?举棋不定.台下的诸位“高参”高喊:“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