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2.
谈感悟     
“领悟”在词典中的意思是“理解、明白、领会”。它主要是通过感受、体验去“明白、理解”。因为“理解”就有既“感”的过程,也“悟”的因素。对一个问题(包括字词句段篇等)完全的、深入的理解,不能没有“感”的过程,也不能没有“悟”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日,连续读到好几篇关于“绿色批评”的章,特别是毛荣富先生在《人民教育》(2∞2年第3期)上的那篇《绿色批评》以及上海《新民晚报》“桃李芬芳”专栏中的几篇短,令我颇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些章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对中小学生要尽量使用绿色批评——批评时,  相似文献   

4.
黄莉 《广西教育》2011,(32):47-48
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原因是:“‘内容枯燥”、“课文难懂”、“上课乏味”、“学了没用”。特别是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过于注重字词句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忽略了古诗文的神秘和美丽,令学生对古诗文大感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5.
教读《荷塘月色》,我们的分析点评总得要让学生认同才行.而按教参里说的“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朱自清的命运感、历史感、宇宙感、忧患感”(苏教版教参二第138页),结果却是大部分学生显得很茫然。我自己也颇感怀疑:这篇散有那么厚重吗?写这篇章时朱先生的年龄未届而立,下笔之初有过如此深广的思考吗?其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有“数感”.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标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理解“数感”?怎样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浅谈本人的点滴见解.  相似文献   

7.
陈旭芳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6年第7期中发表了一篇题为《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建立符号感》的文章,旨在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变化,建立符号感”,进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为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知识结构,本文以2006年9月在嵊州马寅初中学的市级公开课为例,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课例的再研究,将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有机地渗入教学内容中,从而进一步让学生建立和体验符号感.  相似文献   

8.
《赤兔之死》是2001年高考中的一篇满分作文。在此我且不说其作者的语文知识、能力、作文的立意、构思如何出类拔萃,仅就其语言运用方面,说说对我的诸多启示。(一)引用恰切、自然这篇作文中引用了不少警句、名言,诸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人无信不立”、“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等等,但并不显得繁缛,而是非常恰切、自然,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既表明了赤兔马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重诚信,并与关羽以诚信而成知己,…  相似文献   

9.
读后感写作忌讳纯粹的就事论事和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论。就事论事,范畴太窄,“感”没有深意,不能给人启迪;泛泛而论,范围太宽,“感”没有针对性,不能给人警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进一步论证“感”的观点,增加说理深度,使主题得以升华,是读后感写作的关键。先看一篇优秀习作:《罚款王国新加坡》读后感偶尔有空,翻开图书室借来的书。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罚款王国新加坡》,看后我想了很多。新加坡虽然成立不久,但现已成为世人瞩目的地方。新加坡不但经济发达,在环境治理方面更是卓有成效。那么新加坡为何发展得这样快呢?…  相似文献   

10.
王杰 《现代语文》2007,(11):66-67
《白玉苦瓜》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经过不断尝试、追求而走向成熟后的一篇代表性作品。作品撷取了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白玉苦瓜”这一特定的意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积聚在心中那厚重的历史感、挚爱祖国的情愫和强烈的民族意识,都深深地融入所咏叹的历史文物中,并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立意深湛,构思奇特,堪称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11.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读读下面这篇读《后感(文略),看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读了这组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你一定很有感想吧!让我们就课文或读过的其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写好后和同学交换看一看,交流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岳阳楼记》可谓文质兼美,文辞之美,立意之高,影响之大,堪称千古杰作。这篇楼记,是应朋友之嘱写的,可谓“命题作文”。写这篇《岳阳楼记》,范仲淹远在邓州,并未登楼,可谓“想像作文”。做命题作文、想像作文,很可以从这篇千古名文中学到好多东西。?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范仲淹的情绪。他从参知政事的高位上贬放到邓州,真是一落千丈,但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沮丧和苦闷,没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感、困顿感,依然志向高远,意气风发,他自己就是“不以己悲”的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于静 《课外阅读》2011,(6):272-273
假如拿来一幅韵致十足的山水画和一篇抽象晦涩的哲学论文让我们分别欣赏,哪一个对我们的吸引力更大些呢?如果抛开个人偏好,就一般情况而言,我想喜欢前者的可能会更多一些,究其原因,“具体可感,丰富形象”不能不说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其中明确地把“数感”作为了数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数感”呢?其实“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它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如果我们具备了数感,当我们遇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最头痛的就是学生的作文。每当看着一篇篇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生拉硬凑的文章,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于是,“怕”字不知不觉出现在我的心里。为了消除这种“怕”的心理,我对学生每次作文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尝试使用“成功作文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饱含作者经历,极具切身体验的有感之作。文章自始至终写出了一个清晰的“自我”形象,并用这个‘自我”形象强烈地彰显出‘社会主流”绝不是束缚自己心灵的所谓的潮流,人类正道上虽然拥挤,甚至处处有羁绊、险阻等,但逆“流”者无怨无悔,无畏无惧,这个主题被小作者把握得非常准确。此外,用题记开篇,结尾段还能以景衬情等,都是看点,整篇文章紧扣话题,无丝毫游离感,的确是一篇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8.
“形”“感”“效”是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重要维度。“形”体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具象化之维,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具有形式、形态、形象三重向度;“感”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受和表达,它经历了由自觉到升华的过程,具有感知、情感、感同三重含义;“效”体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政策和社会动员效能,包括功效、效法、效应三重指向,经历了从宣传动员到人民自觉凝练与维护的过程。“形”是“感”与“效”的具体表征,奠定了“感”与“效”的实现基础。“感”是“形”与“效”相互关联的途径与中介,连接着“形”与“效”的互动生成。由“形”入“感”,再转化为“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三者之间共生互补、兼和相济,构成层层递进、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读后感是融读写两种应用能力于一篇的议论文,看起来是小块文章,写起来往往感悟迟顿,笔下从心。就此,笔者谈两个问题,向同行求磋共识。1 难“感”种种1.1 “读”与“感”分离,“感”不是缘于“读后”的领悟、感知,而是另立“山头”,与  相似文献   

20.
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数感”这一概念,一些学者对数感的含义作了探讨,认为数感是“感知”、“观念”、“知识,,等.其实,“数感”是对数的感悟,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数感发展的关键期是低学段.数感的教学需要实际背景的支持,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数感的培养需要直观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