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建文 《江西教育》2001,(12):12-12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隐性课程具有各种要素,各要素又有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因而形成了隐性课程的自身的分类结构。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隐性课程分为以下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作为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指学校的建筑、校园的规划、学校的地理位置等物质与空间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正式课程之外的影响。这一结构处于最外层,可以被受教育者直观,也容易移植和改变。组…  相似文献   

2.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指课程计划中有确规定的、无形的、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课程。它具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力。开发中等职校隐性课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确立开发设计隐性课程的新理念和行动策略,而且要注意从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系统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导向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序列,具有多重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强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策略包括:整体推进,开发蕴含在校园文化不同要素中的隐性课程;全员参与,开发蕴含在校园文化不同主体中的隐性课程;凝练特色,开发蕴含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隐性课程;倡导多元,开发蕴含在校园多元文化中的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序列,具有多重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强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策略包括:整体推进,开发蕴含在校园文化不同要素中的隐性课程;全员参与,开发蕴含在校园文化不同主体中的隐性课程;凝练特色,开发蕴含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隐性课程;倡导多元,开发蕴含在校园多元文化中的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课程的实现途径。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一种,对每天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们的品德形成能够产生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就如何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程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隐性课程”并非从属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课程”的概念,从这一名称出现之日开始就是一种无奈的代指,不等同于一种课程类型。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也不同于常规意义上课程的开发。在我们对隐性课程进行“开发”时,要明确其中“开发”的特有内涵,注意“隐性”本身特有的价值,切勿将“开发”异化为“控制”。  相似文献   

7.
校服文化的一种隐性课程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 《新课程研究》2009,(12):48-49
校园服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服饰文化主要是以“校服”的形式出现的。校服文化作为学校的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群体意识、平等意识等方面产生着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这种隐形的教育资源,倡导“小而美”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景观学的角度透视校园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认为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文化本(text),学生对其进行解读的过程就是隐性课程的实现过程。重点分析了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三种潜在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词典》中“,和谐”一词意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可见“,和谐”是多样性相互包容、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状态、一种效果、一种境界。何谓“和谐校园”?我们认为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建设“和谐校园”有三大途径:一、营造人文和谐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校园环境正是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它无时无刻不在起…  相似文献   

10.
校园歌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隐性课程。文章试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来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校园歌曲,认为校园歌曲具有潜在性、新颖性、时代性、可接受性的隐性课程特征,在育人功能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品德素质,培养高雅审美情感,树立崇高的理想,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任红亮 《大学教育》2023,(7):126-129+140
在高校校园中,文化建设与隐性课程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在高校校园里,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隐性课程的视角来强化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其途径或方式应重在突出“隐”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不同类型文化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与路径,把隐性课程建设、文化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机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是一种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文化形态,隐性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关系,是多种文化价值抉择下的产物,隐性课程致力于将隐性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作,通过校园、教师以及家庭和社会多元文化之间的价值协调,将隐性知识的文化价值通过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载体传递给学生。隐性课程的文化价值应以可实践性为内容的选择依据,选择包容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并以选择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  相似文献   

13.
<正>“红色研学”课程是立足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探究、体验,进而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的主题教育课程。下文,笔者主要谈谈“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1.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课程的一种隐性而重要的资源。为实施好“红色研学”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以红色文化滋润童心。我们在教室里定期更换红色主题板报,各班既有弘扬红色文化的统一要求,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般地说,德育有—条途径:一是正规课程教育;二是非正式教育:三是隐性课程教育。这里的隐性课程指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同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相对于正规课程.隐性课程贴近学生生活,易使学生接受,学生在其中受到的道德影响也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5.
隐性课程的国际研究及其教育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任友群 《上海教育》2001,(22):31-33
本文通过对隐性课程本质的探究,鼓励教师和管理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获得一个学习环境的全面视图。文章首先呈现的是隐性课程影响教育进程的历史回顾,接着对隐性课程的作用及其评价方式进行分析。间接学习一直在发生而教育工作者却常常忽视它。我们应该通过各种评价手段探索课程中的这些效果,最终调整对学校教育的设计并引导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术语的提出  相似文献   

16.
校园歌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隐性课程.文章试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来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校园歌曲,认为校园歌曲具有潜在性、新颖性、时代性、可接受性的隐性课程特征,在育人功能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品德素质,培养高雅审美情感,树立崇高的理想,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从景观学、美学的角度透视校园物质环境 ,“环境育人”是以校园物质景观为基础 ,通过隐性课程 ,由审美教育达成的。  相似文献   

18.
胡飞 《华章》2007,(4):21-21
隐性课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目前艺术教育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还没有得到重视.高校艺术教育应当通过积极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阵地,把校园橱窗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补充和完善,让学生主动参予校园的环境规划、建设,从而促进隐性课程的良性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每个人都将面临挑战的时代。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 ,面对挫折、面对灾难 ,将取决于其心理承受力 ,那么 ,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呢 ?笔者认为 :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 ,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校园内“隐性课程”的影响。这里所说的“隐性课程”指的是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氛围和校园内的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还应注意校园“隐性课程”的创设 ,并使之具备应有的科学性、系列性、规范性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  相似文献   

20.
丛静 《贵州教育》2013,(6):39-43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课程形式、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表现方式。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首先由美国学者提出。我国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围绕隐性课程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范围和论题主要涉及校园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际关系等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中央民族大学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其隐性课程与其他高校不同,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