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的重庆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巴蜀文学一体化的语境中,重庆文学的特殊性被认为只是四川文学中的一个局部问题。但是当历史出现新的契机,重庆从行政区划上脱离四川再次成为直辖市,人们开始注意到,重庆文学在20世纪中图文学版图中有其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现代重庆文学的发生与重庆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有着密切的联系。30年代以来的抗战军兴促使现代重庆文学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形成第一次有相当规模的发展高潮。但此后重庆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的形象较为暗淡,只有50年代中后期一批表现西南内陆生活的诗人群和长篇小说《红岩》较为引人注目。新时期以来重庆文学形成又一次高潮,突出表现在诗歌创作及对国统区大后方文学资源的重新发掘等方面。但重庆文学尚未有效确立自己的主体性,重庆文学的特殊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重庆儿童文学史》整体上比较好地把握了重庆儿童文学的空间维度、创作主体、客籍作家与创作载体的内涵及取舍尺度。它既填补了重庆地域文学研究一个方面的空白,全面展示了重庆儿童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是重庆文学、当代文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有意味的收获,特别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贡献了厚重的创获。同时《重庆儿童文学史》也为研究西南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3.
重庆抗战时期文学既是重庆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战时重庆特殊的政治环境与文化环境,重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战时重庆文学所凭借的重要文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学资源,成就了战时重庆文学的繁荣,也给文学史留下深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转型时期,如何发展重庆文学是重庆文学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 一。本文认为,要发展未来的重庆文学,首先要了解现代重庆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寻找重 庆文学的优势和特色,努力改善重庆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坚持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发展 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题材和文体。  相似文献   

5.
重庆之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学者提出“重庆文学”一说,我认为是言之有据,可以成立的。但若把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文学”联系在一起,其内含及意义却有了不同。因为在这里,以重庆为代表的文学,在内含及意义上都已经远远超出了狭义的“重庆文学”的界限。虽然,正如可以把“解放区文学”名之为“延安文学”一样,以重庆为代表的大后方或国统区文学,亦未尝不可径称之为“重庆文学”,但在这时,它和原本以巴文化为根基的“重庆文学”,确实有了明显的区别。在20世纪中国文学转型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制导或者说统御文化与文学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果要确立陪都文学主流化,"陪都文学"这一概念的合法性是"陪都文学主流化"话题的关键,而"重庆文学"又是"陪都(重庆)文学"获得合法性的关键。本文认为基于战时性、政治意识形态和地域性的因素,不管是以"陪都文学"还是"重庆文学"概念作为代表20世纪中国"40年代文学"的"主流",在获得合法性上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7.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学术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理念的原质性延伸。重庆文化是重庆文学的摇篮,又是重庆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重庆文学在文化遗传和文化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从远古的“下里巴人”开始的浓厚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抗战时期的重庆,译家聚集,译著浩繁,所译国别多样。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的格局。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性和政治性。  相似文献   

9.
重庆文学史:建构的必要和可能重庆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后新诗潮与重庆诗歌创作重庆诗坛的新生代《红岩》与重庆文学黄济人创作论傅天琳创作论唐宋诗人与夔州重庆文学史选题拔要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与重庆     
老舍在重庆的抗战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重庆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1月重庆文学史研究全面展开由西南师范大学吕进教授主持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主持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和由涪陵师范学院冉易光副教授主持的《重庆文学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3种文学史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近年全面、系统、深入研究重庆文学发展的历史,引起重庆学术界的热切关注,并取得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对重庆文学的繁荣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种重庆文学史编撰工作的全面启动,将进一步激发关注和研究重庆文学的热情。前两种文学史将在近期内完成初稿撰写工作。4月市作协召开长篇小说新作评审会市…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重庆文学理论与批评取得突出成绩,并显现出鲜明的本土色彩。高校学者成为重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一支主体力量。一般理论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抗战文艺研究”因其地缘优势,最具特色、最有成就。本土文学研究与批评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对重庆文学所体现的本土精神文化的追问和挖掘,尤具重要意义。同时启动的几部重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填补了重庆文学研究的历史空白。  相似文献   

13.
陪都时期的重庆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高校林立、报刊云集、学人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救亡,但这并未妨碍众多深受中西文化洗礼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们以跨文化的眼光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各种问题。一时间,大量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艺研究的著述,发表于重庆的各大报刊或出版于重庆的各个出版社,使得陪都时期的重庆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日重庆的比较文学界留下了一批丰厚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4.
重庆工商大学是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成立的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的多科性大学。  相似文献   

15.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学术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理念的原质性延伸,整体文化与文学是区域文化与文学的整合,区域文化与文学是整体文化与文学图谱中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既具有异于他者的区域性,又具有同于他者的整体性。城市发展的任何战略都必须立足于文化战略,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大都市以文化论输赢”。重庆无论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丰沃的文化土壤和密集的文化人才方面,还是在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开放的文化心理方面,与其他一些大都市相比都有着绝对的差距。重庆已逐渐表现出其文化自觉,正在努力将重庆的城市文化特征经过现代整理,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区域文化形成作家不同的内在气质及其作品的外在特征,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重庆文化是重庆文学的摇篮,又是重庆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重庆目前并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文学面貌,成就和影响都极其有限。但是时间一定会孕育出具有明显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重庆作家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文化选择和文化开放中形成自己的文学禀性和特色,完成具有特色区域性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6.
重庆工商大学是由原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成立的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  相似文献   

17.
当代重庆文学合法化身份的取得是在直辖以后,而空间的地域性与作家身份的地域性是认识和研究当代重庆文学的重要前提。当代重庆文学迫切需要全国性的认同。这种全国性认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学术的全国性认同和受众的全国性认同。本文认为,当代重庆文学要能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中凸现出全国性的所指,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地域性体验的全国性认同;第二,进入全国性的传播体制;第三,加强学术评价与文学创作的良性循环;第四,制造新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抗战时期在重庆生活和创作达8年之久,其创作于重庆北碚的《雅舍小品》(初集)及之后完成的三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并具有世界影响。研究梁实秋与重庆文学的关系,是重庆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它对重庆文学和重庆学术研究的繁荣,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中的北京、上海主题是现代作家们的主要创作源头,北京主题在以老舍为主体的作品中是亲切温暖的回忆,上海主题在新感觉派和孤岛时期的张爱玲的笔下是摩登都会和苍凉心境的合体。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全国的文学和文化中心,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具有独特的风貌。重庆作为文学背景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物塑造集中在对外来人群的抉择状态的描绘,文学城市的风格表现为一次以身体创痛为爆破点,直接撼动心灵的漂泊之旅。这使得重庆主题较之现代文学中的北京、上海主题表现的人物、内容和风貌有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一一直以来,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发掘重庆作为陪都之后由于文人汇聚给重庆带来的文化繁荣,并因此对重庆本土文化建设所产生巨大影响和意义;再是重庆以及重庆人民在抗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外还有就重庆抗战文学现象本身以及抗战对重庆的影响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