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毕节市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即将展开,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的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路和方法途径也应作相应调整.在简要剖析了毕节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的基础上,对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从战略思路、修编路线与方法、贯彻落实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势性与可操作性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需求,本文以安徽省淮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规划实施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作者针对上一轮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标平均合成法得到涪城区土地利用评价分值。结果表明,规划执行度较好,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同时,也指出了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绝非建设性规划、农业用地规划,而应是资源配置规划.编制规划方案主要体现在规划模式上;加强实施力度应建立软硬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建立宏微观规划与铺图落实反馈一体化的实施流程机制,建立公众参与与规划出示制度.  相似文献   

5.
6.
文章从当前两规协调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两规的异同点及其协调的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两规协调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存在的重点问题.文章指出上端规划功能缺位和建设用地规模口径不一致是两规协调中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提出针对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大庆市新一轮规划编制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提出了大庆市新一轮规划编制的特点.同时.结合上一轮规划评价结果,对新一轮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调整合理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GIS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国范围内土地管理部门的主要行政职能。在编制过程中适用何种科学技术手段是各地市人民政府颇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其涉及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因此,本文根据在国内外普遍开展的GSI(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应用,分析说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特征及要求,着重说明GIS在当前生产实践的社会背景,描述其功能特征及系统结构,最后总结得出,GIS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作流程是:室内准备阶段-野外调查研究阶段-室内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编制,论证规划方案阶段-地图绘制及编写报告阶段。GIS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在这些环节中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持,而且此项工作中最具科技含量的现状、规划图件,将GIS的优势展露无遗,因此,在广义上说,GIS是一门学科,即由计算机软、硬件,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组织管理人员构成的集合,而从狭义看,在具体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样的具体环境下,GIS就是一种生产实用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一是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二是城市建设用地适用性评价.三是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分析,四是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五是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结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在开展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这一轮规划修编工作是在总结前两轮规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展的,因而在规划理论、规划方法以及规划技术方面都更加成熟,但规划修编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利益视角分析了规划修编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阐明了其矛盾所在。研究发现,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困境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也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归为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利用规划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其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是导致规划编制与实施屡屡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绵阳市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际,剖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非农建设土地需求的综合协调与衔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保护与利用好森林资源优势是宜春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大局中必要研究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就宜春市的森林资源状况及其价值优势、目前面临的主要危机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宜春市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优势的四大模式对策:建立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优化森林产业化利用模式;创立森林文化产业利用模式;创立民居科学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