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问和反问在单独问句中一般容易辨别,在连续问句中则要注意区分。①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结尾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人认为“有问无答”理解为设问句没道理。而对于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教参书的解释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  相似文献   

3.
4.
设问、反问与作文彭樟清设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写作技巧,其用途广泛,功能齐全。设问用作标题,概括全文中心、引人注目,启人心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要是直言陈述:“我们的部队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未尝不可,然而,两相比较显然以设问作题来得...  相似文献   

5.
设问和反问是现代汉语中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什么叫“设问”,众说纷纭,仅笔者所见,就有四种讲法:现行全国统编语文教材讲:“设问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详见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这是第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反问句”的误判》一文质疑的同时,还探本索源并结合实例从不同的方面阐释、辨析了“设问”和“反问”这两种常常被混淆的修辞格。文章指出,今之“设问”原叫“提问”,今之“反问”原叫“激问”,木属一格,后来一分为二,另立名目。  相似文献   

7.
<正>初中生选择写议论文体,一定要注意论点鲜明、集中,不枝枝蔓蔓,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为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同学们可以尝试着运用设问、反问的手法,这样容易带来作文个性的突显和深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正>《秦风·无衣》中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关于这句话修辞的种类是设问还是反问,教辅资料各有己见。从理论上看,设问是指先故意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自己回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在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内蒙访古》一文课后练习四第3题要求:“说说下面每组里的两段话,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文里为什么要采用①的句式。”现将两组中的句①抄列如下:一组甸①: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美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三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在写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时,有这样一句:“我能不进去吗?”许多同行把这一句定为设问句,理由是后面有回答:“我不能!”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各位同仁商  相似文献   

11.
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用问句表达确定意义的句式——寓答于问、有问无答、明知故问;设问句也是一种特殊的用问答形式表达确定意义的句式——自问自答、前问后答、有问必有答。二者的特点和功用泾渭分明。但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还有一种同时身兼二者属性的句式:寓答于问、自问自答、有问且有答、不需答而答。现有语法修辞著作均予以回避——没有确定其归属,给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读者留下了一个不应有的空白。试看下列例句:  相似文献   

12.
心中无疑,却故意自问自答,叫做设问。设问可用做题目,如“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或用于文章的开头,如“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以设问为题,概括全文的中心,很有启发性,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以设问开头,可以引起读者注意、思考,接着给予解答,以加深读者印象;设问还可以放在  相似文献   

13.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就是说,判断总是有所肯定或否定,而在客观上又总是表现为真实或虚假。汉语单句一般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型,简单判断往往通过陈述句表达,所以形式逻辑研究简单判断多着眼于陈述句,传统逻辑认为只有陈述句才是判断的表达者。  相似文献   

14.
反问     
我比较“创新”地问放学回来的儿子:今天过得好吗? 小小的男子汉撇撇嘴,不屑的样子。赶紧忙他的作业。  相似文献   

15.
反问     
反问刘石庵是清朝乾隆时有名的书法家,他致力于独创,形成丰腴厚重的独特风格。刘石庵有一个学生,是另一位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翁方纲的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处处以古人为典范,不像之处,便认为是败笔。有一次,女婿问岳父对刘石庵书法的看法,翁方纲不以为然地说...  相似文献   

16.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六册第24课《墨池记》,是曾巩应人之请为传说中的位于江西临川的王羲之的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文中七个问句,起到加强语气或委婉推测的作用,达到了很好的议论效果。但在课文的课前“阅读提示”中却把这七个问句说成设问句:“重点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这几个问句当作设问句进行分析,我认为是不得当的!请看出现在本文中的这五个问句: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岂有倘佯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  相似文献   

17.
阅读课的提问十分重要,但是,如何围绕一个问题,采用多种形式提问,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认识?特级教师霍懋征在这一方面很有研究。现以她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一个问题的提问为例,谈谈她的提问艺术。  相似文献   

18.
善用反问     
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地主对待长工很刻薄,半夜里就催长工去干活。有一天,地主又在夜色正浓时去叫长工干活。长工说:“等我缝完了衣服就去干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反问     
区角活动结束了,大多数孩子很快收拾好了玩具,只有冰清还在娃娃家里玩。我提醒了她两次,但她只看看我,嘴里不知说了句什么。我有些生气,便对她说:“老师叫你收拾好玩具,听见了吗?”没想到她非但没有行动,反而说:“我说话你听见了吗?娃娃还没睡着呢,我要再陪她一会儿!”她的反问使我吃惊。我连忙走到她面前,对她说:“哦,是这样的吗?那你再陪娃娃一会儿吧。等她睡着了,你轻轻地帮她把家收拾好,好吗?”听了我的话,冰清高兴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娃娃“睡着”了,冰清很快就把娃娃家收拾得整整齐齐,比任何时候都认真。游戏得以继续,愿望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20.
反问七式     
一、比较式有的反问句.前后两相比较,形成对比,突出一点,加强语气。如:我看你们走得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呢?(《挑山工》) 二、比喻式有些反问句,运用联想,触景生情,见物思情,巧妙类比,饱含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如:①小姑娘的天真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心愿》)②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自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林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