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禁止棺葬。禁棺葬的原因,一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一是木材的来源受到限制,而布衾绸缎既容易置办,也便于办理丧事,另外与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密切关系。禁棺葬的政策对太平天国统治区的宗法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石棺有着很强的地域性,但在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上与汉画像石是一致的。从时间上看,汉画像石棺出现并流行于东汉;从地域上看,以四川盆地最为集中;从宗教内容上看,主要表现死升仙的愿望。通过对“天门”、仙界等的深入认识,在相关的比较后,汉画像石棺为我们理解汉画像石的宗教内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学界将福建上古时期指认为古越地古越人的错误,从“船棺为古闽族人葬俗”入手多方揭示上古时期闽非越或闽越,并指出把闽误认为越的种种原因,还原了被人遗忘和扭曲的古闽地古闽族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4.
中国漆艺有着近70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日渐衰微之时,漆器更是异军突起,走向空前的繁荣.其中尤以战国时期的楚国最为发达.到秦汉时期更是漆艺的盛世.陈设在湖南省博物馆的朱地彩绘棺,便是西汉漆器中的精品.其绘画内容非常丰富,绘画技巧极其高超,是我国漆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5.
木棺绘画是民间艺术中的分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前人对于木棺绘画研究屈指可数且较为零散,主要都是以考古形式出现。就目前而言,木棺绘画方面的研究仅有对于西藏吐蕃出土的少量棺板画作了描述。主要针对其历史价值方面进行论述,对于艺术价值基本没有论述。在对甘肃环县地区木棺绘画的艺术特点研究,进一步探索民间艺术分支中木棺绘画的艺术特点,通过对木棺绘画中色调、构图及主题进行分析,及木棺绘画中图案所代表的含义,了解丧葬艺术的独特性;通过对环县地区丧葬艺术的研究与了解,得出环县地区民间丧葬艺术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木棺绘画是民间艺术中的分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前人对于木棺绘画研究屈指可数且较为零散,主要都是以考古形式出现。就目前而言,木棺绘画方面的研究仅有对于西藏吐蕃出土的少量棺板画作了描述。主要针对其历史价值方面进行论述,对于艺术价值基本没有论述。在对甘肃环县地区木棺绘画的艺术特点研究,进一步探索民间艺术分支中木棺绘画的艺术特点,通过对木棺绘画中色调、构图及主题进行分析,及木棺绘画中图案所代表的含义,了解丧葬艺术的独特性;通过对环县地区丧葬艺术的研究与了解,得出环县地区民间丧葬艺术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在福克纳的小说创作中,象征隐喻这一写作手法的运用十分引人注目。在他的作品中古瓮以及与瓮相关的这一意象群的出现与其受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的影响密切相关,也带有明显的自我经历的痕迹,从中可以解读出在肉体、温情、时间和理想等层次上的多重涵义。总体而言,这组意象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福克纳的人生体验及其对文学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济慈主张“想象即真实,即美”。在《希腊古瓮颂》中,他借着想象,展开了诗心与古瓮的对话,化美为媚,“复活”并“创造”了具有永恒意味的“希腊古瓮之美”。《希腊古瓮颂》很好地体现了济慈“元原则、无道德观念、无自我”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0.
对遍及中国南方诸省的悬棺葬这一文化现象,本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勾勒出它的分布区域、置葬时间、置葬方式,以及悬棺的材料和葬制,最后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先人实施悬棺葬的原因:利于保护尸体,便于返水归真,出于祖先崇拜,还可防疫天花.  相似文献   

11.
12.
因文化差异和创作背景不同,中、法、英以《庄子劈棺》为题材的故事创作,在文本表现样式、人物、情节等的处理,所表达的思想核质方面,均呈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诗作《希腊古瓮颂》中用心灵的眼睛透视希腊古瓮这一艺术珍品。发掘其艺术的真和美的光辉。诗中展现出的独特的音乐美、幻觉美、忧郁蔓及哲理美表迭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深刻的艺术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纳棺夫日记》中文译本①的出版,使得中国读者有了一次特别的阅读体验。这部小说的题材十分冷门,虽题为"日记",可是却又与读者所知道的"日记文学"扯不上关系。作者青木新门在小说引用众多诗人的作品细述各种死亡观念。小说中用来阐发佛理的意象非常丰富,可以算得上是一部立足佛学观念的哲思小说。  相似文献   

15.
约翰.济慈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尽管他的生命只持续了短短的25年,他却创造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包括史诗和抒情诗,而他的颂诗被认为是最重要也最成熟的部分。本文将对他的名篇《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姜霏霏  王勇 《考试周刊》2010,(12):31-32
《希腊古瓮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人们多从古典及现代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本文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观点出发诠释该诗所蕴含的女性关和自然美,从而揭示女性与自然的不朽品质,以及二者完美结合所构造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20,(1):74-83
置棺作为僰人悬棺"千古之谜"一直为学界关注。实地考察珙县麻塘坝悬棺群,综合考古证据和学界研究得出结论:在珙县麻塘坝,僰人凭借丰富的楠竹资源,利用简便、合理、可行的楠竹爬梯法置棺。  相似文献   

18.
汉魏时期,敦煌就近而葬,无公共墓区.西晋敦煌名人氾瑗,始葬父于敦煌城东戈壁,遭时非议.县令李充莅治敦煌,称氾瑗葬父于城东戈壁"志孝合礼",舆论一变,就近而葬之旧俗随之而改.今敦煌城东南及城西大片古墓葬区,即西晋以来形成的公共墓区.  相似文献   

19.
济慈著名的颂诗《希腊古瓮颂》在学界有着丰富的研究。从格律及音韵变化的角度结合格律研究者Paul Fussell的文学批评理论对这首诗进行重新解读后发现,济慈诗歌创作中的音韵格律与其诗歌意义、感官原则、审美观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并起到了完美的融合与烘托作用,展现出了他对关追求过程中的另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和田布扎克基地出土的两具彩绘木棺为观察点,结合我国长安等地发现的形制类似的佛舍利棺椁,对唐一五代时期佛教与道教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发展,尤其是佛舍利棺椁上的中国化变异、同时以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这种变异也影响了西域和田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