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子的经济分配思想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分配关系:一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对此孔子主张民富则国富的原则;二是社会成员之间经济收入分配的关系,对此他主张按照等级分配,统治者应以礼仁来规范并通过道德关系来协调社会利益分配关系。这是我国最早的分配思想,对如何理顺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分配关系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经济思想既有对传统经济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特点的新思想。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义利观、恒产论、分工与交换和赋役思想。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经济思想既有时传统经济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特点的新思想。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义利观、恒产论、分工与交换和赋役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孔子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德治,倡导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主张推行“仁爱”,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的“和谐人际关系”思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经济关系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这种经济思想。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来告诫统治阶级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孔子也把"仁"的思想贯彻到经济思想的这一领域即"藏富于民"、"节用而爱人"等。通过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经济思想的背后解读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历来为学界所重视。研究孔子经济思想,既是研究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需要,也是全面批判与总结孔子学术思想的需要。孔子的部分经济思想在当今世界仍有一定的积极与借鉴意义。通过认真分析《论语》中孔子的具体言论,能够发现贯穿孔子经济思想的一条主线——义利观,也能够明晰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上孔子的具体观点。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的历史趋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由于孔子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前学术界一般据此认为孔子思想是倒退的,但孔子“仁”的思想显示孔子主张“爱人”,“德治”等,反对奴隶制把被统治不当人看待的观念。孔子的“礼”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特有的空洞的行为形成,而成为调整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故孔于思想的历史趋向是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变,这也引起了社会分配关系的变化.贫富差距的增大迫使中国必须要调整现有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首先论证经济转轨对分配关系的影响,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必须处在同步发展的基线上;其次论证慈善事业调整分配关系的优势和重要作用;再次,通过相关统计数据说明中国慈善行业发展的现状;最后论证慈善事业立法滞后,提出通过法律手段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设计和实践了一套高超的考试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学习状况。孔子的主要做法是,运用口试的方法,通过言语的交流,来考问学生。孔子的问题简明扼要,意蕴深长,学生的回答也参差不齐,在每次口试以后他都要及时点评高下。孔子重考,也重试,他经常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考查他们的实际能力,甚至试用学生,让他们参与重大国事。孔子就这样通过察其言、观其行、试其事,给他的门徒作出综合考评。孔子的这种考试方法,对中国传统考试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公冶长二疑     
公冶长向来被认为是孔子弟子,《论语》公冶长篇中记载孔子以其子妻之。公冶长的生平事迹见于古文献中只有"公冶长解鸟语"的相关传说。本文针对公冶长是否真为孔子弟子,"公冶长解鸟语"是否真有其事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简略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孔子一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也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孔子教育思想中又首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其理想中的"人",即君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被称做"亚圣"的孟子,时孔子崇敬有加.他不但在战国时期捍卫了孔子思想,又对孔子思想忠实地继承,并多所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历史及思想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张是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人所持“强说人”观点和“教师就应该换另一种办法施教”的观点是对启发式思想的否定与割裂。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启发主张,就必须正确认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涵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包含有两种不同的道德原则(即“亲情“原则和“泛爱“原则)和价值理念(即宗族主义和普遍主义)。由于这两种道德原则和价值理念分别建立在不同的哲学立场(自然主义和个体主义)之上,所以,它们之间并没有一种逻辑上的推演关系。这就使孔子的伦理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双重性的特征。正是这种双重性,使得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在运用于社会道德生活时会遇到一种内在冲突。孔子是通过造成社会生活中道德评价和评价之后的行为的某种断裂而使这种冲突得以调和的。这种调和对于孔子的伦理思想本身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它固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早年对宋明理学极为推崇,在万木草堂讲学时以宋明理学为教学内容。后来,他极力排斥宋明理学,将之视为复原孔教的第一阶段。康有为的做法体现了他对待宋明理学的矛盾心态,既认定宋明理学是孔子后学,又强调其并非孔子嫡传。这除了因为宋明理学受老学、墨学或佛学的影响之外,还因为其与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复杂关系。在他看来,宋明理学虽然出于孔子,却并"非孔子全体",属于另一种学问。  相似文献   

20.
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寓言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者圣人被塑造为: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既有儒家性格,又大力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直接以法家面目出现,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历史人物,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