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新闻既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人认为新闻即是“事学”。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更可以说新闻是“人学”。因为“事”由“人”生,举凡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是现实中的相关人的活动,都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就新闻传播过程而言,新闻之事是由人所传播、为人所接受的,整个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人的自觉能动行为的表现,不可能撇开人而存在。新闻报道必须体现“人文关切”,突出“人的原则”。正如日本著名报人森本哲郎指出:“极而言之,报纸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主角始终是人”①威廉·大卫·斯隆等人…  相似文献   

2.
承诺与信义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传统上,中国人是喜欢交朋识友的,而且志趣相投的人还可以结成义亲。《三国演义》开篇讲的是“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年龄、籍贯、背景都不同的异姓人,在桃花园里杀马杀牛,焚香上酒,指天盟誓,结为兄弟。按照今天的说法,三人一开始都是陌生人,因为共同的事业追求才走到一起的,志同而道合,有点像传统意义上的“同志”关系。刘关张做了君臣,日日在一起共事,也可以算是同事,但是恩同“兄弟”,当然比同志和同事要高出一大截,这种骨子里的互信互利都建立在双方信守承诺的基础上,算是古人与陌生人交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也许可以这么说,一个“吃”字和一个“家”字,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什么都可以丢开,就是这两个东西丢不得。实在被逼到墙角了,高尚一点的人可以为了家而牺牲吃,而品性差一点的则往往为了吃而牺牲家。  相似文献   

4.
陆高峰 《新闻三昧》2004,(11):34-34
对于“婚前性行为”的看法,92%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具备“双方准备结婚”、“双方相爱”、“双方愿意”5个条件之一就可以。其中,选择“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了18%,而只有6%的人声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见10月14日《现代快报》)。笔认为,这份由福建教育学院教师进行的所谓“大学生婚恋、性观念调查”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准确,也就是说大学生对性的开放程度未必如此惊人。  相似文献   

5.
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提出所谓“新思维”,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原则,并多次强调,“苏联历史上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和空白点,不应该存在可以避而不答的问题”,“不论是今天的痛处或是过去历史上的悲惨事件,都可以成为报纸分析的对象”。由此苏联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反思热”,  相似文献   

6.
小议“眼力”牛素琴“眼力”,可以说是一种鉴识力,一种识别是非好坏,赏鉴价值及其艺术水准的能力。干什么工作都需要有“眼力”,否则优劣难辨,高下不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眼力”是一种专业素质的体现。有的人能一目了然,有的人却百看不解;有的人能洞察秋毫,一...  相似文献   

7.
“扩散代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图书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90年代中期以前,以分布式计算和网络技术为特征,每个人、每个机构都可以“出版”(publication)和“创造”(creation)图书馆,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呈爆炸式增长。“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和“智力系统”(intellectual system)使人们可以参照共同标准创造图书馆。  相似文献   

8.
“公款出废书”透视●高亚森一、“公款出废书”现象近几年,继“公款旅游”、“公款吃喝”之后,“公款出废书”渐成新的公害。有些《名人录》、《名企业录》只要交钱,阿猫阿狗都可以收入。但这钱,很少是私人的,大多是从公款中挖挤出来的。现在,一些有出书门路的人想...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10.
马啸 《新闻世界》2004,(9):46-47
可以说关注“人”、关注“人本身”的人关怀思想在当代传播巾的出现是历史早已安排好的,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行各业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行各业的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作为现代礼会“精神解压器”的传媒应义无反顾的承担起这个责任,传媒不仅应从物质的层面,从道德和思想的层面关怀人,更应从思想  相似文献   

11.
“闪光点”上找光源无情未必真豪杰“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艺是珠”。“闪光”的东西固然光彩夺目,但毕竟不等于“火”,也不都是真正的“光源”。这如同镜子可以闪光,冲亮可以发亮,但它们自身并没有燃烧。所以,抓典型不能不看“闪光点”,又决不能被“闪光点”所迷惑。托尔斯泰曾把诗歌比喻为“在人的灵魂里燃烧局一团火”,并说,“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一个令人感奋、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不也是“在人的灵魂里燃烧的一团火”吗?那么,这发热发光的“光源”在哪里?赖以燃烧的“能源”何在?常识告诉我们:“热”是“光”的…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05,(3):50-50
八十年代是一个巨变的十年,它是突兀在历史阐口的坐标,它象征着光荣与梦想,抗争和奋斗!“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纪,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历史或进入正在叙述这个世纪的文学史。”让我们在“八十年代”这条线索上,展开对社会和人生纵向的再次感悟……  相似文献   

13.
叶廷芳 《网络传播》2005,(10):87-87
“秀才不出门,乃知天下事”。那是指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凭书本也可以获得比一般人更多的信息。“乃知天下事”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有“秀才”的年代,通讯工具极为稀少和简陋,不要说“天下事”,就是百里以外的事都很难知晓。  相似文献   

14.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15.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跨越了国界、地域、民族的界限,在全球任何地点连网的人理论上都可以连往世界另一端的网络媒体,进入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  相似文献   

17.
路石 《天津档案》2006,(2):47-47
同任何事物具有两重性一样,“压力”既有正面效应。也有其负面效应。首先应该肯定。有压力并非坏事,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动力。比如,“贫穷”是一种压力。但它可以转化成催人奋进的勇气,变为“穷则思变”的行动;身处“逆境”是一种压力,但是它能够磨砺人的意志。使其转化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失败”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但通过总结教训可以转化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动力等等。这些无疑都是压力所带采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06,(34):22-22
情,可以温柔婉约,可以蛮横无由,可以浓重厚实,可以热烈奔放,可以深沉纯洁……“情”字当头,“缘”字垫后,“人”字囊括。佛说要六根清净,无欲无求,人说:“吾非圣贤,七情六欲不可舍弃。”遂生出亲情、友情、爱情、认识代薇许久,“至情至性”四个字对于她来说可谓恰当妥帖对于代薇来说情容不下虚伪,情痛恨欺骗,情之重在于永恒,人拥有珍爱的品格,才能拥有情,才能享受情,才能体会到情带给我们的幸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西方有条新闻学标准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是,在新闻媒体云集、新闻信息爆炸的今天,不管是“人咬狗”还是“狗咬人”,甚至是“人咬人”都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因为它们都不够“匪夷所思”“大跌眼镜”。 欲望就是罪恶的根源。受众猎奇心理不断膨胀,一些媒体记者便应声而起,一条条让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的“假新闻”开始频频曝光于媒体。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日常生活,虚假新闻可谓是把全国人民忽悠了个遍……  相似文献   

20.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7S):I0005-I000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King先生。 他说:“我们把出版业叫做‘茅屋产业’,是因为写书太容易了,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可以写书,只要付钱找人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然后找个印刷厂把书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