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遗传的分子基础”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遗传的本质.内容涉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复制及基因的表达等。本文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对本专题的三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本专题的知识体系以及本专题和前后几个专题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2中《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继续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和“基因表达”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在构建模型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我创造”中获取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和DNA分子的特性等知识。本节教学需要2学时完成,本节课为第1课时。  相似文献   

3.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模型构建的方法设计"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生物教学中主要涉及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DNA分子的结构》一课中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中的结构模型。在本课中,引导学生进行模型构建,可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结构及其特点,使学生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理解DNA的结构特性和把握好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关计算。  相似文献   

5.
陈欣  郑琳 《教师》2010,(32)
本文尝试以"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为例,探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模型方法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构建形象化、具体化的实物模型并归纳出抽象化、简化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陈欣  郑琳 《教师》2010,(35):27-28
本文尝试以“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为例,探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模型方法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构建形象化、具体化的实物模型并归纳出抽象化、简化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生物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中安排了学生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实验目的是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李健  王吉文 《生物学教学》2011,36(12):40-42
本节教学以DNA结构模型构建的探究为主线,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考总结修改DNA结构模型的过程中自主总结出DNA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制作简易的DNA结构模型,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体会DNA的结构特点和DNA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教学》2017,(8):55-56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涉及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组成、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特性、遗传信息等抽象内容,学生理解困难。采用微课、模型构建、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消除学生的认知错误。  相似文献   

10.
正我校是高中课改生物学科样本校,那天我受命执教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一课的研究课。接到任务之后,我反复研读教材和学情:DNA分子是生物大分子,高一学生还没有学过有机化学,要他们在一节课内掌握这个大分子的立体结构特点很难。在传统课堂上,我们通常借助DNA分子模型或挂图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但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DNA分子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将DNA结构等效成两个光栅衍射的叠加即可以分析并计算出DNA分子的螺距、半径、上升一个螺距所包含的脱氧核苷酸数及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有关“遗传的物质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分子遗传学的核心内容。教材在通过两个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着重说明生物的遗传特性,是和DNA的特殊结构与功能有关。所以,阐明DN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讲授“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只有具备关于DNA结构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DNA的功能,并为学习遗传能基本规律奠定基础,从而从分子水平认识遗传的实质。根据上述分析,“DNA的结构”这一课时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使学生掌握由四种核苷酸按碱基配对原则连接而成的DNA分子的化学结构和双螺旋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遗传分子标记实验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该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油松种子叶绿体DNA的遗传信息,确定校园内油松种子的花粉来源、扩散关系及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教学实践表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不仅能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材料和方法,且有益于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育和训练。  相似文献   

14.
葛漫红 《生物学教学》2007,32(10):33-34
1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1.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学好这节课对于学生理解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遗传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苯的结构、芳香烃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体会苯分子的发现过程。 (3)素质目标:略。 2 学生认知结构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本节利用学生的基础知识来推断苯的结构,让学生体会苯分子的发现过程和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BI平台和DNA分子杂交模型制作软件excel,开展"DNA分子杂交方法鉴定人猿亲缘关系"的模拟实验,从而让高中生掌握通过手机进行模型制作等相关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实践证明该实验具有可行性,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对DNA分子杂交方法鉴定物种亲缘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7.
陈建伟 《生物学教学》2005,30(12):28-28
在讲述“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课中,有很多学生对DNA的半保留复制难以理解和掌握,特别是推导出的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规律———假如DNA分子复制n次,可以形成2n个DNA分子,其中只有2个DNA分子含有起始母链,即含有起始母链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百分比=2/2n×100%。这一规律,学生更难理解和掌握。为了化解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常见的“布粘带”作为直观教具,效果非常好。具体做法是:取一条50厘米长的红色布粘带当作起始DNA分子,再取3条50厘米长的白色布粘带,把它们的两面都打开。第一次复制时,一面为红色的布粘带(为丝的…  相似文献   

18.
引导学生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成为高中生物必修2"DNA分子结构"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课堂上学生通过制作物理模型,再现难以直接观察到的DNA分子结构,对DNA为双螺旋结构的概念进行具体化,从而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常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来完成DNA分子模型的建构.从模拟制作的角度看,这是非常好的学具,因为学生亲自制作DNA的立体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DNA分子变"微观"为"宏观",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但由于模型组件中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的模型材料、相应的共价键以及不同共价键插入位置的洞口粗细大小都匹配得非常到位,让组装不会出现"差错".  相似文献   

19.
以科学史为依托,以“CER模型”为论证体系对“DNA分子的结构”进行探索;融入“模型建构”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思维载体,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明确遗传信息的本质,促进学生结构与功能观、信息观等生命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使学生把握遗传学中的重点,充分理解知识中的精髓,灵活地应用多种解题方法,那末一切难点便可迎刃而解了。本文通过阐述两个例题的具体解法过程,从而达到说明理解掌握概念和定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1证明在DNA分子中,每条使中A+T/G+C这个比例与整个分子该比例是相同的。[解法说明]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DNA有两条键。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实际上上述等式在分子中成立,而在分子内每一条链上却A一T.GfC,只有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即某一DNA分子中,A=T=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