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借是人类的自觉的创造性意识和行为,尤其是精神性创造的重要因素。人类原始初期,在假借意识支配下,人们现实地改造客体,导致了工具的使用和制作,而当人们想象地改造客体时,假借则成了人类艺术创造的发端。同时,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假借意识将物与心两者沟通起来,并调节物象与心灵的关系,使物象形态与作者心态达到平衡。艺术由此才能够成为连接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天桥。于是,假借就成了人们调节与周围世界的平衡关系,达到生存自由的精神需要,也就成了人们从事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以真善美为基础的话,那么这“真善美”基础的建立需要作者主体的理性意识,以及理性意识与感性直觉的结合。文学活动的本质是主观客观的溶合,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用文字、语言来表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是人与对象世界发生现实关系的活动,是人在其间自觉参与的活动。优秀作品总是要发掘人的感情与灵魂深处的美,它们是人类美好的感情与理想意志的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干预”人们的心灵,即通过对人物世界精神领域的挖掘和展示,与读者产生共鸣和精神悟通,进而激发人们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情感。因此,文学是对于个体的人和整个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因素,是使人类自身不断完善与完美起来的一种情感教育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连结的一条精神纽带。优秀的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超越与超越的艺术文艺创作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活动方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人类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人自身的独立之思去唤醒灵魂,以自己超越的视野去寻找本真的自我,以对本体价值的追求去观照人类的现实处境。因此,艺术活动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着的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找灵魂敞亮的活动。世界是人和人的世界,是人不断寻求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世界,人只有在不断创造过程中才能成为自己。而艺术是人的创造活动中最自由的形式,也是人的超越性的表征。正因艺术世界的超越性,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琐屑卑微状态中挣脱出来,直面自身的灵魂处境,从而摆脱存在者的羁绊,达到本真存在的證明之境。只有艺术才能使人类存在的本质在其存在  相似文献   

4.
生命首先在一种活生生的关系土壤那里获得了根基。在所有的关系当中又以男女两性的性关系为核心,而小说成为表现这种活生生的生命关系的最高典范。人类长期以来对于血液肉体意识的压抑使人们不光失去了与宇宙和周围世界活生生的生命关系,更使人丧失了创造艺术的生命直觉本能。劳伦斯的生命哲学建立在对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的批判继承和对工业资本主义环境中的人与艺术的关注与拯救之上的。同时他的生命哲学、文艺观和文学创作这三者互为因果,互相渗透。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有一个为人漠视和程度不等地误读的艺术创造思想引线,这就是海德格尔对艺术活动中艺术家(包括接受者)的地位及其与创造之关系的思考。海德格尔哲学中以艺术创造为核心的艺术之思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对人类艺术的创造性存在之谜的破译,对存在与人之本质关联难题的猜解,也是对传统主体形而上学的主客对立思维方式与人类中心主义迷误的消解与解构。  相似文献   

6.
万事万物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正是有了生命力的存在才有了我们这个在动与静中循环往复的世界。人类天生有着发现美,创造美的原始本能,而这种美的本能源自对和谐的追求,追求的动力就在于生命力,充沛的精力驱动人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创造艺术这种生命力的展现形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活动主体正是通过占有和改造活动对象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志,进而加强自身的本质力量。艺术创造是人类精神生产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能体现人的生命力,人性本质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价值论在我国哲学领域还是新学科,涉足者少,且涉足不深,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探讨。本文作者认为,“价值主体只能是包括从最简单的生命组织到最高级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各个等次的自控制系统”。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作者肯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实践、价值、认识三位一体,难解难分,人(个体和群体)作为主体,必然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和认识主体。作者认为,把这种观点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界在内的一切有生存活动的自控制有机系统,就会看到:一切自控制、自调节的有生命系统作为主体,都必然既是生存活动的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和信息选择与接受的主体,不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主体。三种主体具有严格的相关性,三种主体与周围世界的三种关系(生存活动关系、价值关系、信息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功能耦合性。根据以上观点,作者对有的论者把“实践-认识关系”归并在一起,作为一方,又以价值关系为另一方,据以论证没有“认识-实践”活动的无机物也可以单独具有价值关系、也可以作为价值主体的论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该论者把“作为一个完整体存在的规定性”作为判定价值主体的标准的论点作了比较深入的辩驳,断定无机自然物不可能是三种主体中的任何一种主体,它们根本不是主体。  相似文献   

8.
艺术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所要表达的是个体感受到的强烈的审美体验,是个性的"我"在审美中的自我生成。艺术集中、鲜明、强烈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深度和创造性的生命,艺术是人类超越意识的体现,是生命的形式。对艺术的体味与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美术是造型艺术,也专指绘画。单对美的解释就有很多种:美就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美 因人而产生,为人而存在。俄国唯物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生 活 ”。美学家李泽厚说,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形 式。 艺术是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审美创造,被加工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反映在艺术家头 脑中的 映象。因此说,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的源泉是生活,但它并不等同于生活,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 升华。艺术的审美创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  相似文献   

10.
批判的意义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的所有的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都需要一种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对人与世界的必然性关系以及人们先前形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发出合理与不合理、应当与不应当的追问,并在这种追问的基础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进行重建与定位。从这  相似文献   

11.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人类早期,人们在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利用隐喻方式来命名、组构世界,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人与世界的分离与对立是人类进步的结果,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但人们利用隐喻不断建构事物间的关联,从而在观念上建构出一个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体”的世界。隐喻的具象性与象征性不断诱导、促使人们思考与探索现象背后的东西,隐喻本身对现实的超越,陆为人们的思维创造提供了自由空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雕饰”,而且是一种艺术手法甚至是艺术内容。人们从中可以获得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7,(2)
1像风一样形意苏轼之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广为传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个真相: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就不同。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文化背景、能力以及对待事物的认识方式的各不相同,就必然影响到每个人对事物的“处置”结果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化反映。而艺术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要不断地创造,以发现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可以说,创造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必然宿命和不二法门。创造的…  相似文献   

13.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故“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主体,以关系的另一方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对象、客体区分开来,使人的活动不再像动物那样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积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所以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自己周围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已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艺术与科学、哲学、文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互相渗透的影响,但也有最本质的不同,其中差别较大的就是艺术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中,而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意象就是“空白”。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空间的创造过程。但从对客观事物的创造再到“一个更高更真实的假象”(歌德语)出现,是一种及其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西方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认为的世界1到世界3经过世界2的创造过程。世界1指的是物质世界,即人们常见的物质体;世界2指的是精神世界,即人们的一般精神活动和意识状态,世界3是人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如艺术作品和科学论文等,文学创作也就是世界1到世界3的过程(图一)。同时也是一种对  相似文献   

16.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5):I0005-I0005
第十五讲研究社会思维类型的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由于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人的思维归根到底是社会思维,"它仅仅作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学术界很少见到关于马克思创造概念的论著。马克思的创造概念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创造活动理解成人类世界的自我构成原则的人学世界观。当然,这种世界观看到的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展开过程是以一种“异化”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相似文献   

19.
传统美学观认为,审美现象只是艺术范畴内发生的特殊精神活动,人类 的非精神活动领域并不存在审美,因而审美是不带有任何功得目的的,但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虽不同于纯艺术的精神创造,但同样具有审美性,这是由于艺术的精神性创造和非艺术的创造都根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社会心理的中介性影响下进行的审美活动,因此,审美既属于艺术明世界,也属于非艺术的物质说明世界,是精神和物质的复合性活动,同时又都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即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这种意识能力是人所特有的。它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在认识外界的同时,能逐渐把“自我”析出,做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加以自觉的反映与控制。人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完善的自动调节系统,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系统与外界处于一定的动力平衡之中。这种平衡的保持是以人的自我意识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