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民身份不仅是一种制度的、法律的规定,而且是一种身份认同。制度规定了公民身份的形式,把形式转化为现实,需要公民对其身份的认同。认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为促进公民身份的积极认同,需要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现公民身份的'再造'。我们以公民身份形象、公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心理要素为维度,建立三维立体的...  相似文献   

2.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民的根本问题是公民身份问题,界定公民概念的内涵必须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探讨,而公民身份与国家之间具有"结构二重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身份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我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认同可以分为公民自我角色意识的认同、公民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公民制度的认同,公民在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完成了国家认同,并通过履行公民行为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建构公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公民教育应该是在基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制度中,去建构积极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是一个极具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等多重特征的民族国家,其社会背景复杂,不同的种族、民族之间冲突不断.为了弥合冲突且构建同质性公民身份,以色列公立学校的公民教育一方面向学生灌输犹太复国主义价值观,犹太民族历史叙事;另一方面又强调一些诸如民主、平等、宽容等普遍主义价值观.从以色列公民教育的做法可以看出,其始终处于民族...  相似文献   

5.
公民身份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身份,它反映了特定社会独特的关系组合和治理类型。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公民身份发生了融合、消蚀、扩展等多重变迁,从而在不同范围及不同层次上引发了身份认同问题。由于国家认同在公民身份认同谱系中居于统摄地位,因此,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只能强化而不能削弱。然而,在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公民教育的作用注定是不可省略的。毕竟,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公民教育首先是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而且本质上也是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的培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愈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政治不断现代化、民主化的当今时代,培养具有权责意识、主体意识的公民,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家认同的培养亦需公民教育来达成。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公民教育一方面需要开放、包容的精神,一方面需要在对话协商的方式上建构理性和民主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创作初期,苗族形象作为“他者”和“异类”进入沈从文的作品。其后,他取苗族本位立场,写出了一系列浪漫的苗族传奇,把苗族文化作为他笔下湘西世界的存在依据和支撑,并演绎了苗汉文化之间丰富而有张力的对话与冲突。1933年以后,沈从文逐渐放弃了苗族立场,苗汉文化二元对立的格局解体;他上升到全体的“中华民族”的高度,力图对近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滋生的本土立场和民族意识进行诗性的概括和整合;“匿名”借用了苗族资源后,他在《边城》中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三十年代末及四十年代,在战争背景中,沈从文以主体投入其中的方式思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从下层民众、自然及沉思考的内心找到“生命”的能量,为民族和国家的浴火重生提供精神资源,对“中华”实现了彻底的归依。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哲学的自由与平等观念出发,思考与审视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方式,以便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却遭到不同程度的批判。认为福利虽然增进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公民对国家产生依赖感,这更强化了国家对公民的控制而使公民丧失了独立和自由。认为通过福利建构起来的认同与忠诚是虚假的,更应该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使得公民在开放、自由、平等、民主的共同体中,在对话与协商基础上,真诚的建立起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对福利国家的批判与反思,有助于我们客观与公正地思考社会福利对稳定秩序,产生认同所起到的有限作用。这对我国推进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讨论必然涉及文化维度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公民教育更应该关注文化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遭遇了三种文化问题:在西方文化成为霸权文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西方公民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民族国家内部共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资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We discuss the ways in which English and Catalan students perceive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communities and as citizens and the role of schools in these perceptions.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from 583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a total of 9 schools that were known for their commitment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Catalonia. The research took place when issues of national and other identities were prominently discussed in the media and elsewhere and when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being introduced in both locations regard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as a specific curriculum subject and also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the English students in our sample understand citizenship in terms of a subjective identification, our Catalan students perceive citizenship as a legal and externally assigned status. We did not intend to obtain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s but rather to gain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 data and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the differing purpose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We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how school-based citizenship education may contribute to current challenges related to citizenship and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13.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族际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员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公民身份认同必须经由公民教育来实现。公民教育是关涉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国民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教育面临的内在张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强化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教育,无疑是化解这些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现代性构成要素的公民教育从一开始就与民族和民主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这一特征的现代公民教育伴随全球化的进展遇到诸多深层次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构成了20世纪末以来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复兴和加强的一个重要背景,而对这一挑战进行恰当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也正是各国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寻求全球认同与本土认同之间的平衡将是这一恰当回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A resurgenc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ohesion has been coupled with an apparent emergence of a language of crisis (Sears & Hyslop-Margison, 2006). Given this background, how can or should one consider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political community? What this article hopes to show is that confining the subject of citizenship or patriotism to a national framework is inadequate in as much as there are grounds to argue for a more expans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d outlook. Patriotism, like Citizenship, is still open to interpretation and potentially in danger of falling short of a richer conception. Education, therefore, needs to incorporate inclusive practices and encourage an integrative mindset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increasingly complex identities, associations, experiences and continuing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ways in which to value and respect diversity while working towards a principle of unity in diversity. Cultivating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world polity is vital in matters pertaining to sustainability and justice.
In response to considering possible ways of sharing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community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Citizenship, Patriotism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is article looks to three areas: ways in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notion of citizenship and patriotism, cultural crises and the notion of a cosmopolitan nation and, finally, the personal dimension to educ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作为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马赛克国度,在公民教育中秉承自由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资格观——差异的公民资格以及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并重的公民教育观,并将此理念贯彻落实在公民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公民教育实现了国家认同与族群身份的有机统一。对于同样面临多元文化和民族差异问题的中国来说,加拿大的公民教育理念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公民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传统潜在地影响着一定社会人们的生存样式和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预制性功能;所谓文化传统的预制性,是指特定的文化传统对现实的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显现的潜在、先在和先天的制约性和影响特性。这种文化传统的预制性可从根源性、特殊性和生存性的角度去理解,公民教育的定位必须考虑以此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加强两个认同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培育两个认同意识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鉴往知今、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构建两个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诉诸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其市民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C市为研究地点,发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中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市民身份,四分之一认同农民身份,而有二分之一对其身份状态特别模糊。在所有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中,只有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实现工作技能转换和财产形式转换,在居住空间增加失地农民与城市其他阶层接触机会,建立组织教育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且建立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职业学校在为社会输送一线技术员工的同时,还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应从三种途径来开展公民教育,一是可通过系统的德育课程传授公民知识;二是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公民意识;三是利用丰富的校外资源提升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