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著作。在这封信里,毛主席从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出发,三次提到和肯定形象思维,深刻阐明形象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也是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作家艺术家只要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就能够深刻地认识和反映现实,创造出激励人心的优秀作品。如果忽视或否定形象思维,就会导致文艺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  相似文献   

2.
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由于这种思维活动集中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所以形象思维又叫做艺术思维,其本质是作家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艺术掌握。别林斯基说过:“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高尔基则更明确地指出,思维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而艺术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一般称文学家、艺术家的思维为形象思维,是为了区别于哲学家、科学家的抽象思维而言的。形象思维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思维形式,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呢?首先,作家艺术家的整个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3.
哲学思维作为抽象程度最高的思维 ,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哲学思维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联结的根源 ,以思维的形象表述思维的抽象内涵 ,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著作和论述中,虽然没有使用过形象思维这个术语,但对形象思维的特点却作过相当鲜明而生动的描写和论述。南朝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就详细地论述到形象思维问题。他把作家在进行创作中的艺术构思活动称之为“神思”(有时用“思理”或“文思”),其内涵与形象思维相近。他在研究了过去的文学作品、总结了历代作家的创作经验和借鉴了前人有关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和论述之后,认识到作家在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塑造形象的整个过程中,在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方式是具有自己的特点的。他把这种特点概括为“神与物游”,并对“神与物游”的内容归纳为:“物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恬静超脱、无涉政治的美学形象,是历史的误解。《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的"人生之问题"表明:王国维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首先,他更关注普通人的解脱及"众庶"的教育;其次,以哲学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他必然由哲学思考走向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6.
哲学家在探讨本原论问题时,从一开始就与美学本体论问题纠结在一起.西方哲学与美学本体论的错位经历了古代的历史遮蔽与混淆、近代的历史游离与困惑、现代的历史反思与还原三个时期.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位就在于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美学的遮蔽,在于将美学的感性存在第一性误解为哲学的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与美学基本问题及其本体论的交错;审美的“感性存在”就是哲学的唯物存在;美学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感性存在).极端的唯名论属于美学范畴,极端的唯实论属于哲学范畴,而温和的唯名论与温和的唯实论及其调和论使得哲学与美学进一步混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复式历程中,哲学学科在研究辩证思维规律而在美学的对象中为自己寻找丰富的材料时,或美学在考查原始经验而把思想和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时,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哲学帝国主义”或“美学帝国主义”,从而造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美学的历史错位.  相似文献   

7.
幼儿能够通过群体探究建构自己的生命哲学思考。"无知"是幼儿进行哲学思考的优势,他们在生命思考中表现出朴素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法思维。从儿童哲学的角度解读幼儿的生命观念有助于理解幼儿的生活境遇,反思生命教育的不足,克服对幼儿生命认知的偏狭理解。幼儿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可以与哲学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超越"做中学",走向"做中思、做中建构"。  相似文献   

8.
"推敲"典故中隐含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寓象思维,即作家通过想象将自我寓于形象之中进行思考.寓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具体方式,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寓象思维的特征、心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美学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哲学思考。美学不但要研究现实中的审美活动,而且特别要研究作为审美活动集中表现的艺术——它是审美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并以物化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哲学。艺术哲学首先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艺术现象入手进行考察,最后深入艺术的本质;而且艺术哲学尤其要研究艺术的特殊品格。从以下几方面谈起:一、审美活动的哲学思考;二、艺术哲学的构成;三、把握艺术的特殊品格;四、对艺术哲学变革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作家以睿智的眼光对社会现实和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宏观的、普遍的观照和把握,在习不察焉的生活现象中组织情节冲突,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描写生活的现象和本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现实社会和人生理想的辩证关系,从而高度提炼材料,深化主题,从哲学的理性层面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写现实人生,既形象生动又含蓄隽永,包容更大的思想内涵,写出深长的艺术意味,这就是所谓文学创作的哲学蕴涵。“通常人们把文学看作一种哲学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看作思想史和哲学史的记录”,即是从这一角度而言的。  相似文献   

11.
卢世兴 《成人教育》2014,(8):108-110
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的外国文学教学,认识希腊神话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文艺作品反映生活要莎士比亚化,人物符合时代特点与阶级属性,历史地美学地辩证分析复杂作家作品,正确对待文学作品的性描写。  相似文献   

12.
仲呈祥是我国著名影视文艺理论家.他坚持哲学对影视文艺理论与实践的统摄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历史的"品评标准考察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出"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的理论主张,并将历史经验与时下现象深度融合,对当下影视文艺现象进行冷峻思考,对理论界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如"市场检验"论、"迎合观众"论、"三性统一"论、"躲避崇高"论、"文化革命"论作了系统辨析.他的影视美学思考对于丰富我国影视艺术理论、引领影视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1854—1900)是19世纪末英国美学运动的领军人物,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他坚持艺术与道德的分离,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必须能愉悦读者。在1891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中,王尔德哲理与唯美的糅合呼应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本文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探求作品中的快乐至上、悖论、理性主义、自我陶醉和时髦癖等倾向。从历史的角度,本文考察了王尔德对唯美哲学的继承与发展,论证了法国颓废派、德国古典哲学和东方的道教等对其的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消融《道林·格雷的画像》及王尔德自身的争议性,从哲学与美学的辩证关系入手,阐明王尔德的人生观、审美观和道德观是如何在其艺术思想和写作中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14.
《白轮船》是蜚声前苏联文坛的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部以儿童生活为内容的小说,从现实描绘向道德探索和哲理思考过渡,作品充满了独特、深刻、丰富的哲学和美学气质。本文节选的是在知道爷爷决定送自己上学后,孩子一个人在卡拉乌尔山顶上的片段。  相似文献   

15.
形象思维一词在学术界使用很广,但从心理学角度考察,这个术语并不科学.所谓形象思维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因为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而所谓形象思维凭借的是表象.形象思维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存在,引起了概念的混乱和矛盾,因此应该将它从心理科学中剔除出去.  相似文献   

16.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作家、艺术家认识和反映生活的一种手段,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形式。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不是通过作家的推理、议论,而是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反映的,所以高尔基说艺术作品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要用形象和图画来描写现实,那就要用形象思维。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自始至终不能脱离生活形象必须把作家对现实的认识体现在具体感性的形式中,把作家丰富的感性经验(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经验)概括和组织到作品中来。没有生动的、具体的感性经验,也就没有艺术形象。当然,人类对现实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文学艺术也不是纯感性的认识,但它一定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等感情活动去达到理性认识。感性经验在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 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k,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在鲍姆嘉通看来.美学与逻辑学是对立的,后者研究的是抽象的名理思维,而前者研究的是具体的感性思维或形象思维.其所使用的Aesthetik一词源于希腊文.含有凭感官可以感知的意义.黑格尔曾认为Aesthetik这一名称不妥.恰当的名称应为“艺术哲学”,因为美学所讨论的美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但黑格尔又认为Aesthetik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他便未立新名称,而沿用了鲍姆嘉通的名称.写了《美学》一书.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作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压抑着作家的灵魂使其处于难堪的局面.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阻挠才使得作家进一步思考生活、探索人生.从而激发作家进行创作的欲望.因此,不同类型的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作家,给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与哲学》第三课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让许多学生费解。他们不明白:究竟哪些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哲学与时代又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呢?笔者尝试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讲解哲学,有效突破这一难点,从而叩开"真正的哲学"之门。一、反思现实,设置情境,体会"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教学新课前,笔者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与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一两种评价可能产生的矛盾文学反映生活,同时也评价生活.从历史或道德的不同角度去评价同一事件或人物,人们有时会因为贬褒倾向性难以一致而感到无所适从.虽然有过一些争论,但在创作中究竟如何处理两种评价的关系,仍然十分棘手.在理论上澄清这个问题,其意义不限于对近年一些具体作品的评价.这是我们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不论对历史或现实题材的创作,或对已产生的中外作品的评价,甚至从历史科学的角度来看,弄清楚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