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琦 《学语文》2009,(2):37-37
从传记分析出发,可以看到:鲁迅《药》中的老栓买药与鲁迅为父买药之间有着连带关系。鲁迅父亲因科场案受牵连,遭打击太大,得了重病。为给父亲买药,鲁迅吃尽了苦头。他几乎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他从比他高一倍的柜台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久病的父亲买药。而开方的。名医’开的药引又十分奇特,什么经霜三年的甘蔗:什么蟋蟀要从一个洞穴里挖出来的,一雌一雄,还要原配。由鲁迅为父亲买药的酸辛。再看老栓为儿子买药所受的酸苦,我们就会理解到,这里面的确融入了鲁迅自身的生活体验。《药》里写的革命者夏瑜实际上即是革命烈士秋瑾(1875—1907),她于1905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并任浙江分会的会长,1907年7月13日,清兵入绍,秋瑾被捕,7月15日被杀害。革命者被杀害。而她的血却被愚昧的老栓买来给儿子治痨病,这是够悲哀的。  相似文献   

2.
曹津源 《语文知识》2002,(10):45-46
一、关于家庭“变故”和“父亲”病死。文中所叙“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是指鲁迅的祖父介孚公因科场下狱;关于“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一事,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较详的叙述:“……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而那“最有名”的医生却开出“原对蟋蟀”这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的药引,“……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这两件事,使鲁迅“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终于“看见世人真面目”。在这平稳的叙述中,涌动着的是他对官场腐败、封建遗毒的痛恨和对世态炎凉、人情纸薄的慨叹。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先生曾经写到自己小时候,常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从比自己高一倍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轻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去给久病的父亲买药。这些艰难的日子,使童年时代的鲁迅过早地尝到了人生的滋味,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想到我为病中的妈妈抓药的那些日子……我的妈妈是一位善良、勤劳的渔家女子。在我们村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谙熟古文,精通白话文。他曾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文章中的字、词运用极为恰切、准确。如:侮 wǔ、诬 wū、污 wū①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  相似文献   

5.
1998年,我到仙台去寻访鲁迅的足迹。日本鲁迅研究专家、原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仙台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现为仙台市鲁迅显彰会干事、长野经济短期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菅野俊作先生,陪同我参观访问了仙台,为我提供了有关仙台和鲁迅在仙台的宝贵史料,使我对鲁迅的“弃医从”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从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看,文中最重要的内容应该不是对事实的记叙,而是针对事实展开的议论。如果能够仔细分析文中第一部分作者所记叙的四个事件,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呐喊〉自序》的第一部分其实是对国民的麻木做了四个层面的阐述。在叙述"变卖家产拯救父亲"这一个事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鲁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提到父亲的年龄、病况等一般情况,而是把叙述的重点定位在"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并在"侮蔑里接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徐新忠 《新读写》2008,(4):62-63
语文课本里有那么多人物,而我对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印象尤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多有诗意的题目。老师还没教,我就读了好几遍,而且挺喜欢里面的寿镜吾先生,他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读书,嘴里念念有词,被他遗忘了的学生在下面干什么的都有,八仙过海,各显身手。想不到伟大的鲁迅先生,小时候上课也不守纪律,真有意思。  相似文献   

10.
理解的礼物     
我第一次走进威格登先生的糖果店时,大概四岁。一进门,就被满柜台可爱的糖果吸引住了。我贪心地向威格登先生要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糖果。威格登先生问我:“你有这么多钱吗?”“我有许多钱。”我伸出了紧握着的拳头,放了一大把樱桃种子在他手里。盛格登先生一下愣住了,盯着他手里的东西看了老半天。然后,他又看看我。“够了吗?”我有些忐忑不安地问。  相似文献   

11.
做人的成本     
著名学者陈之藩在青年时,胡适先生给了他一张400美元的支票,资助他到美国留学。陈之藩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适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给陈之藩写了回信:“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和支票.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去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相似文献   

12.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经历了由“我”到吕纬甫到老发奶奶的三次转换,而叙述事件的相因而连,人物的行动元与角色兼具,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视角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相合而用,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本里有那么多人物,而我对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印象尤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多么有诗意的题目!一拿到新课本,我就把它读了好几遍,而且挺喜欢里面的寿镜吾老先生的,他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读书,  相似文献   

15.
王琦 《甘肃教育》2009,(8):19-19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16.
朱舜水其人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中曾回忆道,自己从日本东京到仙台学医时,途经很多驿站,但其名称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为什么会记得“水户”呢?显然与这里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有关。事实上.鲁迅先生还曾前往朱舜水之墓拜谒。那么,朱舜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前往拜谒其墓.并印象深刻?近日,笔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朱舜水的情况.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藤野先生》写的是鲁迅先生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时的感受,把它与梁实秋先生青年时代在美国留学时的感受比较一下,是很有趣味也是很能引发出人的许多新的想法的。  相似文献   

18.
研读完《藤野先生》,藤野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从鲁迅的叙述中,尽管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但是这种思想转变既来自于自己的爱国思想,更来自于他的冷静清醒。鲁迅,这个来自弱国的学子到强国求学,他的目的始终没变。无论在东京,还是在仙台,都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特别是改造国民的思想和灵魂而来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求学回来,救治像我父亲那样被误治的病人,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之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变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20.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先请大家看录像,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我”在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了什么?什么事使“我”惊异?(出示CAI课件,课件内容为第一段课文配音朗读,呈现鲁迅先生追悼会的画面)(学生看录像后,回答问题)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