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学情,作为研究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伴着"学讲方式"的推进,再次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十分重视"知"学生,充分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如果我们不能切实地了解学情,不能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审视研究学情,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具有盲目性、随意性,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
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话语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下就问到学生心坎里去了。孔子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  相似文献   

3.
我们学习孔子教育思想的目的是领悟和提取其中合乎时代性的思想,并且将它们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关于孔子的因材施教以及素质教育的论述颇多,然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讨论较少,本文针对素质教育谈谈孔子教育实践中蕴含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及其两者的关系。一、因材施教的事实依据和客观依据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效果说明了因材施教的正确性,是因材施教的事实依据。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实践显现于孔子在春秋时期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之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的因材施教,正是在“知人”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知人”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论语·先进》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求、仲由请教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事马上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对冉求说:"听到了马上去做(闻斯行诸)。"而对仲由却说:"听到了为何要马上去做呢(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何对同一问题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为人懦弱,所以鼓励他;仲由处事急躁,所以约束他)。" 孔子这种"进之"、"退之"的做法,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因为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抓住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这一点出发,探讨了将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的观点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已经明确指出。作为一线高中数学老师,无论是在教育培训,还是在大会讲话中,我一直在关注这个有悠久历史并且用实践证明过的教学理念。但是,当时的我固执地认为在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下,在高考这个独木桥前,"因材施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学生改变了我的看法,并让我下  相似文献   

7.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主要从两方面来贯彻因材教的原则,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承认程度的高低,他举例说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他认为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另一方面,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如他对学生…  相似文献   

8.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要因为不开花而着急,或许他是一棵参天大树。不能要求每棵树都开花,也不能指望每朵花都长成树那么高、那么大。  相似文献   

9.
正因材施教是我们先圣孔子提出的育人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下面就因材施教中如何辨"材"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切实认识辨"材"的重要性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材施教贵在辨"材",辨"材"是施教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辨别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先天条件有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不能对学生千篇一律,而是应该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来对待学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有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很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说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即冉有平时胆小怕事 ,因此鼓励他要积极去干 ;而子路过于胆大鲁莽 ,因此要他慎重些。宋代大儒朱熹把孔子这一教学经验概括为 :“夫子施教 ,各因其材。”何谓“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因材”,即对学生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灵活地给予不同的教育 ,使之各取所需。一、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孔子的教育理论、方法是成功的 ,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他主张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对不同智力与发展水平的学生授…  相似文献   

14.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用已知探求未知,用感性寻求理性,并最终能用所学知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在《学而》章的开头,孔子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该章的最后,又记着孔子相似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他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只有架设好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才能让语文和生活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17.
一、设计分层的作业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如果对每个学生都布置一样的作业,有些孩子可以很好的完成,有些却不行。因为每个学生对于事物的感觉和喜好是不一样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的重要性。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凡此种种,无不要求教师必须实行生活化教学。生物教学生活化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何乐晓 《物理教师》2008,29(5):20-23
朱熹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意指孔子能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但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究其原因,张民生先生认为“一是不知道你的学生是什么材,二是不知道什么样的方法对这个学生有效”,这个分析是很精到的.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因循守旧的"整把抓,一刀切"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将学生和教学目标进行正确分层,才能更有效地开始实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一、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陶行知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先要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进而进行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