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基于地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视角,深化认识教育地理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认为教育地理学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以教育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用地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论述了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教育的地域差异、教育的地域功能和教育的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2.
胡巍巍 《考试周刊》2014,(81):134-136
作者首先分析了地理学学科的划分,学科体系结构层次的组成,其次研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尤其对于自然地理学,准确的学科定位显得更为重要,作者以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和土壤地理学三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为例,探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的定位问题,希望能对广大地理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认真研读罗明东教授《教育地理学》著作的基础上,对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价值进行了研究讨论,主要从学科属性、学科功能、学科特征三个层面分析了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从教育地理学回应教育发展诉求的角度探讨其作为独立学科的独特价值。基于论证,认为教育地理学在学科属性上具有教育科学属性,在学科功能上具有基础性学科地位,在学科特征上是一门独立意义明显的独特学科,并且由于学科回应了理论及实践发展的"五大诉求"而独具价值。  相似文献   

4.
运用学科分析方法,从学科评价的“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两个维度,系统揭示了中国教育地理学科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中国教育地理学仍是一门内在建制“拓殖孱弱”、外在建制“势孤力寡”的新兴交叉学科。对此,应从加强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着力推进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开办学术期刊和组建学者社团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地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多学科介入、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学科。本文对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介绍,阐述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并展望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在现代学科视阈下,史家已认识到地理学对于历史学具有"以地释史"的重要意义。史家们将地理学建构于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体系中并置于重要地位,认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地理学分支领域最能辅助历史研究。在史家们看来,历史地理学包括了沿革地理学,学科归属或是人文地理学分支,或是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相携并肩;历史地理学虽为史学之辅助学科,但学科属性为地理学而非历史学。  相似文献   

7.
教育地理学自20世纪30—40年代产生以来,只有少数人对它进行过断断续续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少数人对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任务与内容、方法与意义等进行了探讨。而对于实践方面,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区域教育发展、地区教育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多。可见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研究者数量极少,兼具地理学与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微乎其微,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论文对教育地理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当把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明确划分为研究"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教育地理学和"怎么做"操作、实践问题的教育布局学两方面,并对教育地理学的出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教育地理学是笔者近年来创立的一门教育学和地理学分支学科。本文探讨了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认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即具有地理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者说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地理学层面。教育地理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地理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同时,是教育学和地理学的中介学科。  相似文献   

9.
比较中国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识别高校地理学研究生教育的空间性及其生产机制。研究发现:(1)研究生培养单位分布区域不平衡显著,隶属关系与区位差异直接影响培养方向、目标、创新能力等方面育成途径差异,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日益重视学科内部交叉,以及与生态环境、测绘、海洋、经济、城乡规划与资源环境管理等外部学科交叉衍生;(2)中央政府直属高校自然地理人才培养面向全球变化、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人文地理人才培养集中在经济、城市、旅游等三级分支理论研究及其服务国家发展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养集中在资源环境遥感原理与应用、生态环境监测;省属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地方发展、资源环境利用与中学师资等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源自于西南联大时的气候与地理学系。在西南联大时期气候与地理学科培养了像刘东生、袁复礼、孙同铸等10多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西南联大三校北迁后留有国立昆明师范学院,设史地系、生地系。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科撤并于西南师大、贵州师范大学。1982年恢复建设地理科学学系。随着地理学科的发展,1998年底成立了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人文地理学科自恢复建设以来,曾承担完成了中国1:100万云南草山草场图、云南农业地理、云南农业综合区划、云南国土整治规划、滇西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滇西国土开发规划等一批颇有影响的成果。近5年来,人文地理学科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等特点,发挥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努力构建“地理+x”的教学科研一体化综合模式,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丰富对读写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懂得文史知识越多,就越能促进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文史知识很贪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253-256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的概念内涵、政策依据及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仪器设备维修价值的评判依据及数量标准,探讨了仪器设备维修价格的计价形式、内在构成及定价方式,概括了仪器设备维修的实施方式和机构选择,梳理了仪器设备维修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流程,界定了仪器设备维修经费的筹措渠道及其使用范围,为提高仪器设备维修的管理质量、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提供了一种理论概括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但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去理论化...  相似文献   

15.
从词源学考证,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且有争议的概念。而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时期,异化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外化、异化和对象化。从异化观中引申出来的美学观点在异化与对象化关系、人的本质和审美层面等问题上表现出不足,因此可以从历史和唯物的、自由和实践的角度提出:美是具体的肯定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最自由的显现,其显现过程就是自由的实践,显现方式就是形象。  相似文献   

16.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析高校科技产业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产业的创新,实行“两权分离”、“校企分开”是前提,建立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是核心;加速改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资产投入与辙出机制的创新是重要内容;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是保证。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高校体育、高校体育产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明晰了各自概念的范围 ,给出了高校体育和高校体育产业结构图 .  相似文献   

19.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介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把培养服务于以大化工为主体的工科专业和自动化过程控制重点学科为代表的电类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评为北京市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20.
老庄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虚静”,与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密不可分,是达到物我两冥的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前提条件。它肯定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表现着自由生命特别是内在精神生命,充分荡漾着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