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经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境内外高校衔接合作办学、国际组织后备人才专项培养、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办学等典型培养路径。这些培养路径的建设增强了我国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的后备力量,但与预期成果之间仍存在差距。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有培养路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于现有培养路径的优势与不足,建议高校制订长线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规划,完善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提升学生应对国际事务的综合素质,优化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有助于提升高校及其学科的地位;以南京为例,南京高校在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一批国际组织高级人才,他们的成才和这些高校的优势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近些年来,南京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推动了这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基于南京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及推送方面的经验,提出高校可以在充分挖掘校史资源的基础上,举办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及事迹联合展览,拉近学生与国际组织的距离;此外,可以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加强高校档案馆、教务处、学科规划办、就业指导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及推送工作,进而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在国际组织人员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国家部委相继出台多项支持政策,鼓励高校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我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历了精英教育、局部探索和大规模培养3个阶段,呈现了鲜明的培养模式特征:在规模与质量、能力与知识2个维度分化出多种教育理念,形成了通才型精英、专才型精英、能力特质和开放系统4种人才培养的目标观,探索出精英学院、专业院系和校级平台3类责任主体主导的管理机制。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培养模式趋同、办学资源匮乏以及路径依赖和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高校需从顶层设计谋划、资源汇聚共享、人才战略意识培养、打造品牌效应和提升人才流动能力等方面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国际组织中的中国籍职员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全球治理能力的发挥.为此,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因地制宜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战略需要,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指导相关高校有序、有效地开展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关高校也应该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做好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5.
文章系统梳理了我国2006—2020年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总结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在国别研究中的主要特点。研究显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相关学术成果在总体数量上呈增长趋势,并基本形成了以师范类高校和外国语类高校为主、综合类大学有所涉及的研究集群。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学科的研究特点,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为主,缺乏实地研究。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国别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并主要呈现出三大模式:自下而上,注重人才培养的美英模式;自上而下,注重人才输送的日韩模式;上下联动,人才培养与输送并重的瑞法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蕾磊 《大学生》2020,(5):80-80
2017年,国务院及教育部、人社部先后发文,首次将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列为重点就业渠道。近年来,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人数还不算太多,但呈快速上升趋势。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42所高校中,多所高校报告了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相关的工作,其中有16所高校列出了2019年里学生参与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国际组织是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场域之一。“二战”后,日本一直把为国际组织培养和输送人才作为其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日本外务省、文部科学省等机构针对国际组织人才聘用标准和流程,开展了大量研究,出台了周密的人才战略。日本高校是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一流高校,特别是入选了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的高校,大多选择立足本校优势学科,通过设置特别项目或增加通识课程模块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部分专科院校则设立了专门学院或相关专业。在人才输送方面,日本政府积极利用初级专业人员派遣制度等渠道,强化宣传,优化用人政策,建立“旋转门”,取得了可观成效。  相似文献   

8.
9.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对于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政府在国际组织人才发展上秉持一种长期导向的"螺旋"理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国际组织人才螺旋发展模式,为本国公民铺就一条内外联通、螺旋上升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路径.从整体来看,螺旋发展模式涵括人才孵化、派出历练、回巢哺育、晋升与联结四个主要阶段.在每个阶段也都有着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该理念及模式打破了一种单线型的职业发展路线,强调人员和知识的多向流动,更好融合了国家、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利益."螺旋模式"在德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德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员代表性近年来从"量"和"质"上都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多边外交的主要场所,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推送对主权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法国很早就制定和实施了国际组织人才发展的相关举措,现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和维护体系。法国国民教育系统以国际组织胜任为导向提供了长期、全面而深层次的人才培养基础;法国国际公务员代表团通过信息服务、积极推送和全程支持完成了国际组织人才的输送和管理;法语和法国文化则成为联结法国籍国际组织职员的纽带和提升法国国际影响力的工具。实践表明,法国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已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法国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不断走向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中心的中国来说值得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国际劳工组织以实现"社会正义"、"体面工作"为目标,根据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以政府、雇主、劳动者的社会对话机制,形成并不断更新国际职业培训基准,将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政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希望加盟国政府在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的同时,鼓励企业投资于教育和培训,创新培训方法,促进个人积极利用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当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然十分壮大,在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触角所不能触及的领域,非政府组织弥补着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职能盲区,但其国际社会的地位却十分尴尬,这种状况对非政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阻碍,使其行为的效力无法确定。为了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赋予非政府组织相应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3.
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是由海外潮人创建并主导的多国同乡会社联盟。是一个松散的多国民间利益共同体,是潮籍商界领袖担当重要角色的多国实业集团联盟。  相似文献   

14.
现代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发展对国家主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国家主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改变了传统国际法上国家主权原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构成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本着通过国际组织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愿望,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统一,美国成为推动国际组织发展的主要力量;遵循理想主义原则独立发展的国际组织与在现实主义需求下要主导国际组织的美国之间的矛盾,使美国在国际组织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也是国际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受教育权和国际行动两个纬度梳理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为推动全球教育公平的实现所做的巨大努力.以教育公平为切入点,本文简要回顾了比较教育研究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并结合国际组织的有关文献和行动,剖析了国际组织推动教育公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试论网络社会中的伦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伦理问题,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网络社会的伦理原则:即无害、公正、尊重、允许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强化网络社会的伦理意识,对于网络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责任规则中国际组织概念的设定,应既能够涵盖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国际组织,同时又能够符合国际责任规则的国际法性质。通过分析学术著作中关于国际组织概念的论述以及条约中国际组织的使用含义,可以认为国际组织责任规则中的国际组织,为国家间或国家与其他实体,依条约或其他受国际法调整的文书而建立,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组织。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70年代"终身学习"概念提出以来,国际组织一直是它的主要支持和推动者。20世纪90年代,国际组织重新定义和宣传了"终身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其进展。但是,当前国际组织在实施"终身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包括"终身学习"概念的模糊性、不同文化背景及理解中的实施问题,以及行动与意识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国际文凭组织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行为以及跨学科、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为学生就业创业或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鉴国际文凭组织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经验,我国应加快中职教育的国际化、推进职业教育的终身化、注重课程改革的适应化、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化、实现质量评价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