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高中生》2009,(2):68-68
人的睡眠有质量好坏之分,关键就在于睡眠是否科学合理。健康的睡眠要遵循以下五大规律。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教育制度到教育模式,从教育结构到教育布局,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不可否认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也不可否认教育改革走过的弯路和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究其原因,可用一句话来概况:运动中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中的运动。前者是说,历次政治运动或叫活动,无一不波及到教育,教育改革是在政治运动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学习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形成的过程,其中,主要环节是感知、认知、内化。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自主、和谐、高效、简约、真实的。这样的课堂,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中去寻求科学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由于缺乏直接的实践经验,容易遗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讲课要明确生动,加深学生第一次感知印象外,还必须及时组织学  相似文献   

5.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以全新的姿态面向21世纪的战略行动。素质教育有自身的功能、特点、价值与规律,与“应试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要全面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根据素质教育规律及特点,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育人工作。 1.目标掌握层次性。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在这个总体目标中包括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个体不同方面的培养目标。不分具体情况,采取  相似文献   

6.
7.
一是遵循人才培养中的无限性规律.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特色,但不能局限,不能割断,不能封顶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人才培养和发展有其存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客观规律.不论什么类型和定位的高等学校与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确定上,可以以什么样的类型和学科专业规格、目标为主,但不能局限在这一规格和目标中,一定要尊重并坚持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化,允许并极大努力地去突破这种局限,实现超越和提升.二是把握教育教学中的职业性规律.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类型、层次、形式之分都是基于职业所确定的;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方法设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都是按照社会不同职业应用所确定的;科研方向与项目、服务社会内容与形式也都是瞄准职业需求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8.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产生怀疑甚至责难。如,“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语文教学规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是否仍然不失为规律,实在有为之一辩的必要。假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它仍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却有违这些规律,那么将给课程改革带来巨大的损失。一、多读多写,不是无效、低效的读写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  相似文献   

9.
学习外语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个:学习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外语。语言天生就是有声的,文字只是声音的记载。人学语言就是从声音开始的。婴儿首先听到的是父母的声音,然后咿呀学语,父母说什么,他也跟着说,慢慢地就学会说话了。到了五六岁,孩子的表达能力已相当强,日常的许多话都会说了,然后学认字,最后才学写字。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实用技能人才日益走俏,高技能人才的身价更是水涨船高,各地、各行业、各企业几乎都制定了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有些省份动辄就是每年要培养多少多少万高技能人才.然而,应当看到,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违背规律造就的所谓“高技能人才”,恐怕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可能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相似文献   

11.
陈永智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11-112
“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一认识规律为众人皆知,但常常被人忽视,违背此规律,学习新知识只能事倍功半。中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认识始于实践,要在实践中学,在练习中学,才能学好语文这门学科。一、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不同文体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如:说明文教学的一般程序为:第一,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围绕说明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的思考题,圈点阅读思考,再展开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并结合平时的阅读写作实际作探讨,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之效;第三,进行实践性作业,如阅读和写作。再如文言文的教学程序一般为:第一,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第二,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读课文,力求能疏通文意,教师在疑难处点拨;第三,学生再读课文,讨论思考题;第四,在充分理解文言文各种内涵的基础上,有表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当然,不同文体的课文,在按此规律教学的基础上具体操作方法可以灵活变通。二、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不同课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上因课而异。如上复习课,一般不必一课一课的让学生复习...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所学的一切都是因为实用,情趣也在趋于肤浅、庸俗。审美,有时就像一顶遗失的金草帽,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想象中。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有责任在教学当中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要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和技能,哪怕是熟记一首诗词,一个汉字,掌握一种运算方法,熟练操作一种动作,只靠讲一遍、读一遍、抄一遍、练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要使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需要多次重复上述活动。这种重复的阅读、抄写、操练,在教育心理学中统称为练习. 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练习,那么,怎样的练习才能富有成效而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呢?这就需要研究和掌握教育心理学中所揭示的练习的规律。一、在得不到反馈的情况下,重复练习的次数与学习结果无关有人做过如下两个实验:(一)实验者要求学生蒙上眼睛练习画四英寸长的线段,尽管练习达三千次,但练习毫无进步。(二)实验者要求18个学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观察有关的实物、挂图以及教师的直观演示,可以比较直观地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新知。但是,如果教具使用不当,违背注意的心理规律,就会降低直观的价值,影响教学效果。不久前到一个学校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课,内容是讲包含除法。课堂上老师非常重视使用直观手段教学,不仅用了大量的实物图片、挂图等,还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弄学具。这样做是符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的。但是,这  相似文献   

15.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其中,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忽视德育,不能为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巩固和提高德育的成果,那么在下个世纪因道德造成的社会问题,决不亚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的恶果。在我们中国,加强德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抵御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更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幼儿教育研究会就幼儿的德育问题组织研讨、交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6.
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笔者认为,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人"上。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  相似文献   

17.
一、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的认知敏感期最集中 通过人类成长经验的总结和大量的科学实验的证实:7个月至3岁是人类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1岁左右是人类学习直立行走的关键期(这两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出生至2岁和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生长发育最快的两个阶段;2—6岁和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两个关键期;学习外语口语从6岁以前开始效果最佳;4—5岁是识字(不是写)的最佳年龄;学钢琴从5岁开始,学小提琴从3岁开始方能习得精髓等。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采用多上课,反复讲,多留作业,反复练,用加重学生负担的办法来提高质量。达样机械的重复,是不符合少年儿童求知欲强,喜欢研究和探索的心理特征的。因而,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提高不了质量,反而使儿童头脑僵化,对学习丧失兴趣,成绩下降。有时因作业太多,压力很大,孩子们心里总象有事,玩也没有心思,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进行教学才符合教育规律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数学认知需要 高中数学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主体行为,它受制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欲望。学习者只有在迫切的心理需要或者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才能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才能全神贯注地去建构对于新数学知识意义的理解,并且学会在新情境中的应用。相反,如果对于某一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心理需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就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即使在教师的强调下。  相似文献   

20.
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建国以来,史学界曾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就评价历史人物问题展开过讨论。虽然形成了为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公认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然而,在实际进行历史人物评价时,人们对同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不尽相同或者截然不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遵循认识规律去评价历史人物,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