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这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为使大学生尽可能充分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挖掘就业潜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以大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要求学生德才兼备,增强综合素质,这是根本;二是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着眼发展,这是关键;三是要求从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和开展学生就业模拟实习活动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郝红梅 《文教资料》2011,(7):142-143
本文从中职生的现状及特点入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生就业的需求,提出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中职生学习与高标准就业信心的培养,二是加强就业形势与职业需求教育,三是加强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出台后,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就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却难以顺利进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学生就业心态与基层就业之间存在差距;二是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三是基层的现实状况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引导和鼓励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需要政府、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以便产生多方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减员增效、就职空间缩小、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加幅度与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之间的不平衡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低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低问题的对策:一是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三是增强就业能力;四是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与其就业服务需求紧密联系,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就业服务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就业服务内容。“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相对弱势人群和学业表现较为突出人群的就业服务需求更旺盛。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一要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供给规模;二要加强就业服务重点人群的认定工作;三要重点针对个人特征劣势群体,开发旨在帮助其快速实现就业的服务内容;四要针对学业表现优秀的群体,开发旨在提升其招聘选拔环节表现的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6.
崔聪颖  石娟娟  王敏  罗军 《文教资料》2009,(15):163-164
本文首先进行了高校就业难相关性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政府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畅通就业渠道;企业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为就业做好预演;高校应针对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教学与提高就业力联系起来,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全省毕业生需求总量略大于毕业生总数,到目前为止已有近六成的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单位,供需见面活动频繁而有序,全省范围内毕业生就业总体保持平稳。这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就业;二是毕业生跨省跨地区就业渠道进一步畅通;三是高校普遍加强了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观念更新,就业行为趋向理性。目前,全省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毕业生需求层次和专业极不平衡,专科高职学历层次(有观念原因,也有培养模式问题)和  相似文献   

8.
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作用日渐凸显。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去向的调查分析可知,为了实现理工科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首先,应建立区域高校联盟,加强资源共享和区域联动;其次,以市场能力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才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第三,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知识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工作,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具体做法是:健全制度.提供资金和人力保证;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瞄准企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质量。  相似文献   

10.
就业工作的好坏是衡量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以销定产,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中心,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以营销方式推介毕业生,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手段等。  相似文献   

11.
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诸多,而有效需求不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最终还是取决于消费需求。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一是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相适应;二是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缓慢;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期不太乐观;四是与消费相对应的一些基础设施不配套;五是出口方面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所下降。刺激需求的措施主要有: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二是加速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进一步扩大出口。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不平等就业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障碍。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围绕供给、需求、匹配三个关键环节,着重解决如下问题: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为祖国的富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政府应当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继续扩大用工需求,推进以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任务的高等教育改甍,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备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艺术专业热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毕业生自身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能力;高校仍未建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高校的艺术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失衡。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即:前移性培育、模拟性实践、项目性合作和创新性专业。  相似文献   

14.
候勇 《新疆教育》2013,(13):186-187
试分析中职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以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历较低,工作经验缺乏,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后待遇较低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计和调整是由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决定的,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学生的流失,学生的就业,市场的需求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对本地中职学校调查以及参考周围省份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方案,在此提出一些分析及对策,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突出职业特色;以实践为导向贴近岗位,培养职业能力;打破学科界限,优化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就业;以市场为需求,校企联合开发.共同设置课程。  相似文献   

15.
“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规定;指导、协调西北五省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和就业市场活动;推荐毕业生就业.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提供指导服务:调查、分析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为有关部门及高校适时反馈信息:研究、探讨毕业生就业改革.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的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首要途径。文章基于生态系统论的观点,立足实证研究资料,从就业需求、就业能力和就业资源三个方面考察了农村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并从评估需求、提升能力和整合资源三个方面探索建构农村残疾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二三线城市对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以扬州市为例,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影响二三线城市毕业生就地就业意愿情况,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为就业工作的“需求侧”,在基本需求、期望需求、个性需求三方面分析,深度挖掘影响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政府是城市人才引进的主导者,高校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者,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动参与者,三者共同组成为就业工作的“供给侧”。提出促进二三线城市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的对策,为二三线城市人才引进工作、高校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鹏 《教育探索》2004,(3):45-47
当前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其原因是:就业压力加大,社会观念更新,教育可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教育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资源供给短缺,教育供给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形成有效的教育供给以引导和开发教育消费的途径是: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扩大教育供给数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需求模式,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教育供给质量;适应人们对教育的多种自主选择需求,调整教育供给结构;实现教育观念由就业型向创业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民办教育领域中,合理结合就业市场与人才需求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颖而重要的议题。针对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和高校资源互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根本。  相似文献   

20.
徐秀华 《文教资料》2014,(23):100-100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从总量上看,中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就业需求相对不足使城市和农村都产生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其职业能力;回避二元结构体制的障碍;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能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职业教育在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必要性在于:职业教育是知识型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优质潜在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