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赛宁诗抄     
我没见过象你这样的美人… 一给妹妹舒拉我记得,亲爱的,你那柔发的闪光;命运使我离开了你,我的心沉重而悲伤。我没见进象你这样的美人,你知道,我只把你深藏在心田,我的心绪是那般甜美,因为你长得酷似我的童年。得 得 J︼ 、魂‘我我记得那些秋夜,白桦树叶簌簌响;愿白昼变得短暂,愿月光照得时间更一长。你—我的矢车菊般的字眼,我会永远地把你爱恋。现在我们的母牛可好,是不是还那么闷闷地叼扯麦草?我记得你对我说过:“美好的年华就要变成以往,你会忘记我,亲爱的,和别的女友成对成双。”你唱什么歌,对我都亲切,快用童年的梦治愈我的伤痕。我…  相似文献   

2.
回忆叶赛宁     
苏联抒情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九岁开始写诗,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被誉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二十世纪初叶赛宁以其散发着大自然芳香、色彩斑斓、生活气息浓郁的诗篇震惊俄罗斯文坛。十月革命后叶赛宁站在苏维埃一边,写下许多歌颂革命、歌颂革命领袖的诗歌。叶赛宁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是复杂而矛盾的,最后患精神忧郁症自缢而死,年仅三十岁。本文作者为叶赛宁之妹。  相似文献   

3.
正叶赛宁(1895—1925)是俄国白银时代"伟大的民族诗人"(高尔基语)。他出生在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美丽的故乡给了诗人最初的滋养。长大后来到城市,经历了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等大事件,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多次起伏,但叶赛宁的诗歌里始终有故乡——即他出生的那片田野和大地。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曾说:"从叶赛宁的诗里可以闻到俄罗斯田野泥土的芳香。"  相似文献   

4.
当代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勃洛克、别德内依和克留耶夫。别德内依在形式方面给了我许多帮助,而勃洛克和克留耶夫教会了我怎样抒情。 1919年我和一些同行发表了关于意象主义的宣言。意象主义是我们当时想要坚持的一种形式流派。但是这个流派自身缺乏基础,因为它只追求有机的  相似文献   

5.
1920年10月18日谢尔盖·叶赛宁去高加索出差三个月后回到了莫斯科。当时诗人在交通人民委员会工作。来到莫斯科后他就去拜访了朋友——象征派诗人亚历山大·库西科夫。时间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悄悄流逝,夜幕降临。库西科夫劝叶赛宁留下来过夜。事实上当时离开住宅是很危险的,因为整个首都实行戒严,夜里不准通行。反布尔什维克势力蠢蠢欲动,到处进行搜捕、拘禁和搜查。  相似文献   

6.
王惠云 《世界文化》2013,(4):F0002-F0002,1
<正>一位富人和他的儿子喜欢收藏艺术珍品,他们的藏品异常丰富,从毕加索到拉斐尔,无所不包。越南战争爆发后,儿子奔赴战场。他非常勇敢,在战斗中为救战友牺牲了。噩耗传来,失去独子的父亲悲痛不已。一个月后,就在圣诞节前夕,有人敲响了父亲的家门。一位年轻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大包裹。年轻人说:"先生,您不认识我,我就是您儿子舍命救出的士兵,他以前经常谈起您以及您对艺术的热爱。"年轻人递上手中的包裹说:"我知道这微不足道,我不是什么伟大的艺术家,但我想,您的儿子也许希望您收下这个。"  相似文献   

7.
8.
张若愚 《世界文化》2006,(10):12-13
诺尔曼·洛克威尔(1894-1978)是20世纪美国著名画家,他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为《星期六晚邮报》作封面画整整40年。21岁时洛克威尔与漫画家克里德同开了一个画室,后者为《星期六晚邮报》工作。在克里德的帮助下,1916年他第一次成功地为《邮报》作封面画《男  相似文献   

9.
记得几年前,曾读到这样的警句:家长的职责不是给子女铺路搭桥,而是提供人生指南。美国的一位父亲在儿子即将到大学念书的时候,信笔写下一些忠告送给了儿子。几天后,他的儿子打来电话说:“爸,您送给我的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以后要续写,添加新的内容,将来送给我的儿子。”儿子的话令父亲精神振奋,激动万分。的确,生活有时会突然给你带来非常珍贵、非常美好的时刻,此时的心情不正是这样的吗?下面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忠告:  相似文献   

10.
郑飞 《世界文化》2012,(9):42-43
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梅特钦科曾说过:"叶赛宁的诗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抒情日记。日记主人公毫不隐讳地记下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每一个想法。"叶赛宁在《波斯抒情》组诗里的《做一个诗人,意味着要这样》一诗中也说:他的诗总是要"剖开自己柔嫩的皮肉,用感情的血液抚慰他人的心房"。《给母亲的信》正是这样的诗歌,叶赛宁敞开自己的心胸,直面自己对母亲那深沉又复杂的心情,既有对母亲深情的倾诉,还有对母亲强烈的惭愧与忏悔的诉说。叶赛宁诗歌的感情可以概括为一个"爱"字。他的诗,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柔、深沉,还有浓郁的忧伤。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先后娶过两个妻子,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斯大林的三个孩子虽然来自同一个上层家庭,但各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这里,我们只介绍斯大林两个儿子的不同经历。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斯大林的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生于1907年,他是斯大林同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孩子。大家知道,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1903年,24岁的斯大林同一位格鲁吉亚的青年女子结了婚,她就是雅可夫的母亲叶卡捷琳娜·斯瓦尼德捷。叶卡捷琳娜是一位文化素养不高的女性,对政治不感兴趣,笃信宗教,这正好与斯大林相反。但是,她却  相似文献   

12.
韩国刑事政策研究院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韩国老年人与亲生儿子之间的摩擦纠纷甚于与儿媳之间的矛盾。这项题为“家庭纠纷和虐待老人”的调查是在首尔市居住的300名65至80岁的老年人以及和父母一块生活的40岁年龄段的300名成年人中进行的。调查表明,54.7%(82人)的老年男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1986年,瓦拉德卡刚上小学,他不太爱说话,同学认为他笨,老师也不喜欢他。有一天课堂上老师询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有的说想当工程师,有的说想当科学家,有的说想当农场主,轮到瓦拉德卡回答时,他怯怯地低声说道:"我想当总理!"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瓦拉德卡低下了头。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你父亲是印度移民,爱尔兰还从未有过移民的孩子当总理的。"瓦拉德卡站了起来,声音虽小但语气却非常坚定:"那我也许会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14.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1,(3):1-F0002,1
我曾经对时间管理此类的话题不屑一顾,认为人生贵于活在当下,每个人的命运在出生前已经决定。孩提时代,珍贵的就是无拘无束。  相似文献   

15.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0,(12):F0002-F0002
<正>据说人的大脑中具有两种射线,一种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种却不容易脱离自行判断。多变和不定,已经成为必然的生活状态,甚至很多学科和科技的发明,就是为了避免我们的生活处于相对的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16.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0,(8):F0002-F0002,1
<正>本刊自本期始开设"经典重读"栏目,旨在体现"经典不会过时,好书总有人读"的理念,希望读者能从中获益。——编辑部两个多世纪了,查斯特菲尔德爵士的父爱被演绎成世间最理性的声音、最慈爱的符号、最美丽的修辞和最实用的教诲。  相似文献   

17.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1,(2):2+1-F0002,1
翻译过这段文字,心情格外沉重,起起伏伏之间,仿佛看到一位伫立在海岸边的老人,面对宽广未知的黑色海面,久久凝望远方。  相似文献   

18.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1,(4):63-F0002,1
人过而立之年,再看这封信,真的发现胸中挤满想说的话,但头脑中却只剩下两个字“放下”。  相似文献   

19.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1,(6):2-F0002,1
如果,从出生的那一刻,已经有一双充满爱的眼睛在注视你;如果,在牟少轻狂的文字里,已经留下一个模糊的形象;如果,在独来独往奋斗的轨迹中,已经有一个身影在默默相随,你希望那是谁?是至善若水的母爱,  相似文献   

20.
1989年,"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北大毕业生王青松和妻子两人出于精神和心灵的洁癖,也出于对孩子生长环境的考虑,而隐遁深山,二十年间只出来几次。如今,为了孩子的发展,王青松准备再次出山,认为三年足以适应这个久违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