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来的研究都认为<水浒传>中的男性对女性是持排斥、憎恶态度的,甚至视女性生命如草芥,但是在这一群"不近女色"梁山好汉中,却有一人始终充当着"护花使者"的角色,时时怜香惜玉,他就是"花和尚"鲁智深.本文拟从鲁智深对女性的态度入手,进而发掘其性情中的侠义精神和佛性光辉.  相似文献   

2.
纵观许多文学名著阅读考查题,我们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原著,但在答题时也讲得头头是道。这说明考查是不正常的,是对文学名著的“伪”考查。下面笔者围绕2005年中考名著阅读题的考查形式与内容作一个归纳与分析,以期达到“真”考名著的目的。一、考查的内容1.考查名著中的主题或内容。如:(2005年河北省)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读《》(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2.考查名著中的情节或人物。如:(2005年陕西课改区)请从下面作品中任选一部,写出其中一个主要人物,并简…  相似文献   

3.
<正>对学生而言,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能丰富人生感悟,提高文学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却是"空中楼阁",有些教师将名著考查等同于识  相似文献   

4.
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需要以大量的阅读材料为资源,在学生课内得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决不能止步于任由学生放任自流地阅读,而需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引领以及活动组织,让学生读有方向、读有策略、读有收获。本文提出要精心前测,洞察读前学情;设置活动,推动读中思考;知识竞赛,丰富读后评价,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不少学生在作答名著阅读题时,由于不能准确理解人物的语言,造成失分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阅读时走马观花,只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并没有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阅读名著,不可忽视其中重要人物的"名言"。原因有三:"名言"是集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载体,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镜子,情节发展的推手、人物命运的预兆。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省2019年的中考名著阅读考题有了实质性的改变,题目如下: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以下题目。阿基姆明白,这个直到不久前还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此刻内心激荡着怎样的情感。他了解保尔的悲剧……阿基姆,难道你真的认为生活能把我逼进死角,把我压成一张薄饼吗?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他突然使劲抓住阿基姆的手紧压在他的胸脯,只要它还在跳动,就别想叫我离开党。只有死,才能让我离开战斗行列。老兄,请你千万记住这一  相似文献   

7.
“这时候,我真忘掉了一切。”这是中师《现代汉语知识》语法部分练习五中的一个句子。教参以为句中的“真”是形容词,表语气。此说难以令人接受。形容词一般分为表性质的和表状态的两大类,它不表示什么“语气”。其实,“真”在这里是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副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状语。而像“真”这样一些口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则既能作定语又能作状语。它们作状语时是形容词还  相似文献   

8.
9.
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的“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它对于学生起着激励、示范和熏陶的作用。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校长,有责任让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如何规范教师的行为?校门口的礼貌线及教师“晨间进校问候”的缺憾,引发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孙萍 《考试周刊》2010,(26):57-58
故事一:"老师,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相比,谁的医术更高明?"我班的"小百科"张瑞一本正经地问我。结合当时全班学生都在阅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我就顺势说:"同学们能回答张瑞的问题吗?"学生纷纷给出答案,订的说:"孙思邈是药王,他的《千金药方》非常著名。"有的说:"华佗也很有名啊!还被称为神医呢?"……看来学生的答案是表面肤浅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个性化阅读中,怎样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个哈姆雷特”的关系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课程目标、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呢?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分析本校初二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调查问卷,发现三大缺失:"断篇"问题、"无趣"交流、"单本"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应通过灵活、有趣、创新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真阅读、深阅读。具体策略有:书海竞帆——用伙伴的力量促读,多元交流——用师生的合作导读,比较阅读——用教师智慧引读。  相似文献   

13.
"细"者,微末之处;"节"者,关键之处。"细节"指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所谓"细节教育",是回归本真的精细化教育,从微乎其微的环节和微不足道的情节入手,充分挖掘和利用细微末节的资源,"因小而来,为大而去",落实"以小见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方略,达到教育效益最大化。"细节教育"是一种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教育,追求的是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体育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人物和事件是名著阅读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从小说事件透视人物及其关系,既可以了解事件全貌,又可以从侧面观察诸多人物在事件中的独特表现。以《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事件为例,通过对这一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可以窥见作者将看似头绪纷乱的人和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叙事能力与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15.
阅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大量讲述,学生知识收获偏少的情况,整体的教学效率低下。以日常教学经验为例,从建构方法、鼓励交流、引导归纳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名著推荐与阅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极富创造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科学理念。编者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也把教学的主动权有意识的交给一线教师。部分教者不能正确领会教材意图,或阐讲太多或干脆放羊,使得这块“自留地”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效能。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紧握住以下几个环节做好名著的推荐与阅读。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量给出了一个详细的数字,并于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名著推荐与阅读"知识版块,意在引导学生尽享中外名著的饕餮盛宴。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将之纳入课堂、融入情感、多元展示,让"名著阅读"脚踏实地,有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雪梅 《初中生》2007,(7):32-34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名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性情,砥砺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情感和想象,还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标中关于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也不断得到落实。下面就是2006年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关于课外名著阅读的新题型: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强调了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能忽视其人文性。重视语文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有很狭隘的功利心,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对话,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遗憾的是,不少课堂对话虽然"热闹",却缺乏深度。要提高对话的有效性,就要精心设计导读问题,把握好对话的深度、厚度、广度,凸显导读问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以便引导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展开高效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