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拥有上下5 000多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然而,在新时期背景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当代大学生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逐渐丧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因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高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此来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道德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的力度到底有多大?影响范围和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没有变化,这些都不应该由坐在书斋里的专家学者通过理论推演来论述,需要深入地调查研究。我们在北京地区做了调查,然后深入思考,希望能够解决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道德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的力度到底有多大?影响范围和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没有变化,这些都不应该由坐在书斋里的专家学者通过理论推演来论述,需要深入地调查研究。我们在大学生中做了调查,然后深入思考,希望能够解决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视角,考察19世纪在华外报和国人报刊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个案,揭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新型知识分子的生成问题。19世纪的在华外报是一部分传统文人转化为新型知识分子的基点,外报为新型知识分子告别传统政治体制、保持人格独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外报传播的西方文化具有启蒙作用,建构了新型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同时,国人报刊的兴起,为新型知识分子自由发言的平台,他们尝试利用现传媒掌握话语权,引领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屈文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无一例外地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在这一漫长的有意无意间受其影响的历史过程中,知识分子则始终处于突出地位,他们的心态及其世界观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自己行为的精神原则。因此,在探讨知...  相似文献   

6.
从"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到耕读传家的海宁查氏,再到代代践行"10字"家风的瑞安俞氏,家国情怀化成一颗颗中国心,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这其中呈现的立身之道、齐家之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文化基因,也为当代浙江人提供了精神养分。  相似文献   

7.
传统家训文化在德育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挖掘和继承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尤其是其中关于"修身"和"齐家"两方面的德育思想资源,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改善社会风气,更有利于深化家庭德育规律认识,创新新时代德育理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当今经济、科技甚至某些物质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全球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 (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 )走向如何呢 ?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 ,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 ?这类文化有没有可能 ,或者有没有必要持续多元发展 ?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意义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三千余年来 ,不是一种文化 ,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印度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从历史来看 ,文化发展首先依赖…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形式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越加频繁,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际舞台,但西方文化也传入到了中国,不同文化的碰撞下,导致西风东渐,对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以及艺术追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众群体不断缩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态面临着不小的现实挑战.为此...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修辞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中 ,宗璞的短篇小说《我是谁 ?》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知识分子自我认同 ,在艺术描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空间。一、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路径看《我是谁 ?》《我是谁 ?》的故事线索跟踪的是追问“我”的身份。文化身份 ,对于中国人来说 ,在相当漫长的时段里是极为陌生的。在巨大变故中个体的处境有所改变时 ,这种潜隐的意识往往伴随着失落或者痛苦的复杂情绪表达出来。《我是谁 ?》虽然是用第三人称叙事 ,但是“我是谁”的询问来自主人公第一人称。在故事层中这种询问是主人公以痛苦失落 ,并且希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屹立不倒,虽偶尔失手,却一直站在世界博弈的主角位置。反观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早已湮灭。中华民族经历近代百年屈辱之后,今天又重回世界重心,是什么力量而为之?本文就此详细论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何为当代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国学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周有光先生109岁华诞之际,笔者以周老学生的身份,对周老的治学、立身、处事深表钦佩和景仰。周有光先生的思想是中国"新启蒙"思潮中的先锋。他是当代,也将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楷模。笔者希望有识之士都来阅读周有光,领会其思想,追随其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确处理三种文化成分的关系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 ,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曲折 ,从文化史的角度审视 ,主要反映了我们在处理三种文化成分上的困惑与探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不断涌入 ,但在 1 91 9年以前传统文化依旧牢牢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民国初年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迫使力图借重西方文化来寻求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毫不留情地揭露传统文化落后部分的弊端。 1 91 7年马克思主义文化进入中国后迅速发展。从此中国文化就由传统文化的一统天下变成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成分并存的局面。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以…  相似文献   

14.
学术文摘     
断裂与重建——对传统音乐文化复兴的思考雷永强在《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焦虑中把中国落后的责任归咎于传统文化,他们抛弃了自春秋以降且一直为儒家所重的乐教传统,将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直接移植过来,解构了中国传统乐教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一 简宛出生于40年代,60年代大学毕业,从小生长在台湾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气氛极浓的家庭里,打下了很深的中国文化的根基;姊妹七人中她是长女,又以中国文化示教于弟妹们;在大学里她学的是中国史地,这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最浓的学科。这一切使她自幼年到大学毕业,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里浸泡成长。中国文化既是她成长的营养,也是她人生的基石,更是她事业上追寻和探索的目标。她在人生和事业的途程中,处处显示出的强烈的爱民族爱祖国和对中华文化表现出的自豪感,都足以抗拒任何外国文化毒菌的诱惑和浸湿,她身上具有很强的中华文化精神免疫力。因而,虽然她长期生活和活动在美国的花花世界中,但对她来说不是西化,而是化西,或者是中西文化的精华在她身上融合的问题。深知她的齐邦缓教授在给她的散文集《欧游心影》作的序中,就一眼洞察玄机。她写道:“在报上看到简宛的欧洲游记时,我就又清晰地看到她举着她热爱的中国文化尺,在丈量异域的成就。这种处处都转念深思的态度我已经认识了二十年。”作家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体验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和判别生活。因而我们在了解和研究一个作家时,看到她怎样去评判生活,比看到她反映了哪些生活,或许更为深刻、更为重要。我们在简宛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  相似文献   

16.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 ,乃至某些物质文化 (如时装、餐饮、建筑等 )的全球化已是我们进入 2 1世纪时必须承认的基本现实。在这种趋势下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 (哲学、宗教、伦理、文学等 )的走向如何呢 ?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 ,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 ?这类文化有没有可能 ,或者有没有必要持续多元发展 ?文化的多元发展是历史的事实。三千余年来 ,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 ,以孔、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 ,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与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地位显赫的历史人物。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共执牛耳,名震一时,是一代新青年追崇的偶像。“五四”以后,他们又分道扬镳,沿着不同的思想路线发展,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运动的精神魂灵,陈独秀则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有趣的是,他们晚年又殊途同归,表达了对世界大势的一致理解和民主政治的共同愿望。他们的思想主张和离合关系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影响深巨。因此,研究胡、陈思想的异同及其与时代的关系,显示其思想命题的现代意义,对于把握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总结历史经验,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大地喝彩     
喝彩是流传在常山大地的一种古老的口头文学样式,以前的人结婚、上梁、祝寿之类的喜事,都要请喝彩师傅亮一亮嗓子。这种喝彩的习俗里,彩词都是吉祥如意的佳辞,东家得个欢喜,众人得个彩头,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数百年生生不息地流传,实在是反映了老百姓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刘庆邦的长篇新作《黄泥地》通过描绘底层知识分子房国春的悲剧人生,深刻地展现了当代乡村政治的复杂性与国民文化的劣根性,从文化性和人性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国民劣根性中的泥泞感和纠缠性,也正是这种泥泞感和纠缠性演绎了黄泥地里的一曲曲悲歌,引发了我们对当代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当今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现实语境并安置自身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