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实践,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而,我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遵循儿童特征,突显作业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用"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具有综合性和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1.师资配备和培训不到位。一是现阶段,学校没有为本课程配备专门的教师或增加一定的教师编制,而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担当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师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他们往往把精力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推行了一轮多。但从全国普遍的情况来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仍属薄弱学科,被重视程度仍不够。因此,任课教师要很好地掌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  相似文献   

7.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说到就做到↓不轻易许诺↓记住承诺↓及时补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清晰的教学脉络.从耳熟能详的《拉钩》儿歌到家喻户晓的故事《曾参杀猪》,从不易许诺到让学生明白了“一言九鼎”和“一诺千金”的内涵,明白诺言是种责任.一旦承诺,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得做到.但如果教学到此结束,就会让人觉得生硬,而缺乏人情味.教者随即提出:当诺言不能实现时,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华丽的转身,使得说教欲罢不能的教学这时才开始直面生活,从说教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感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新教材《品德与社会》给人耳目一新、清新开阔之感,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非常简明、富于趣味.但有一些稚嫩之处。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是充满"童趣"和"童乐"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品德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极广,要想上好这样的课,实非易事。笔者认为,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开展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各类活动,紧抓生活是品德课的源头这一理念,关注教材留白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就能打造出简洁而高效的品德课堂。一、情境——品德课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曹忠 《贵州教育》2008,(12):39-40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李华 《西藏教育》2009,(8):35-35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目前《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17.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中,必须沟通课程和生活的渠道,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教学1.学  相似文献   

18.
新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了,而在农村小学里,却因各种原因,新课标得不到有效贯彻,《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管理、队伍、评价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开辟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年度总结会的召开,如何进一步开展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实践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北京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明确了今后几年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即以国家课程方案为基础,实行国家课程方案指导下的北京教材改革实验方案。由此发生的重大课程变化,是将从2004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三年级以上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并开始进行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营造有利的环境,创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提高生活品质,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