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城》主旨是写人生及婚姻如“围城”吗?否。《围城》主要意义是对造成作品人物命运社会环境的辛辣讽刺?有之,但不尽然。本文从作品独特的结构分析入手,以与作品研究历史相对话方式展开论证,对《围城》的主题及其表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认识——《围城》以社会历史时空与人物心理时空矛盾组合的艺术结构,塑造了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与民族时代精神的龃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语言设计、内容结构、人物设定等方面简单赏析钱钟书文学作品《围城》。  相似文献   

3.
《雾都孤儿》整部作品最大的成功是利用幽默艺术塑造不同的人物,作者利用自然幽默、夸张幽默和犀利幽默塑造了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给读者无限的魅力与震撼。本文通过探索《雾都孤儿》中的幽默艺术,分析在幽默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运用方式,正确运用幽默艺术对文学作品的提升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巍 《文学教育(上)》2011,(17):144-145
对于文学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文学史上《围城》是探讨人物悲剧的典范。《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悲剧人物方鸿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围城》中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入手,探讨其命运悲剧产生的多种根源。明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压和人的生存状态,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小说《围城》能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一类人物”,这与它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不无关联。本文就小说《围城》中精彩纷呈的比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一)一语破的式比喻文学作品语言要生动形象,要讲究文采,而比喻可以说是较能体现生动形象和讲究文  相似文献   

6.
文学即人学,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作品对“人”之灵魂深度的挖掘,对“人”之心灵的持久震撼。《作品与争鸣》2009年第1期转发的傅爱毛的《天堂门》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天堂门》带给读者的震撼源自对人世间真诚、真情、真爱的呼唤,源自对重构人间真善美的呐喊和希冀,更是源自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悖反构思。  相似文献   

7.
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暗示人物的命运发展。本文通过神话原型视角,对《还乡》进行重新解读,重新揭示和发现哈代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使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焕发出熠熠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8.
描写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再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及性格特征,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写成功的作品,其中《林黛玉进贾府》就是较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话语,在新中国成立到198O年近三十年间却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是《围城》的题材、风格以及欣赏趣味与时代大背景相游离,并且作者钱钟书在当时淡泊自守的个性也使作者及其《围城》让人们逐渐淡忘。进入80年代后,由于时代的变迁、作品本身及作者个人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使《围城》再次走进读者的视野,在20世纪8O年代出现了一股持续的“《围城》热”。  相似文献   

10.
王莉 《教师》2010,(29):122-12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而成的作品。钱先生对它的几次修改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语言的艺术性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围城》中尽显钱先生的智慧,而这智慧显示在作品的语言中就形成了钱先生独特的幽默感。其中的叙述语言的凝练生动和人物对话的耐人寻味,让读者体会到钱先生的渊博和睿智。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自创作发表之初便因风格独特而广受读者欢迎。新诗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徐志摩的诗歌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褒贬而流传至今,《再别康桥》作为新诗的"经典"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青睐。本文将回顾徐志摩诗歌在不同时代中教科书的选编情况,阐释其诗歌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对英美文化影响深远,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的母题。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作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对原型故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使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结构与《圣经》故事大体对应,让《圣经》故事发挥隐含的参照作用。探讨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及其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识,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围城》堪称是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其独到的讽刺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本文从人物的活动、细节和情节的发展、语言这三个方面论述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童蕾 《现代语文》2007,(5):32-32
引言钱钟书在他的《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刻画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这些比喻恰到好处,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因此被誉为"比喻大师",同时,他作品中的超常搭配也体现出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围城》中修饰语与中心语超常搭配产生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5.
《围城》的讽刺艺术特色是令人拍案叫绝的。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心理描写和语言四个方面阐述其讽刺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围城》堪称是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其独到的讽刺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本文从人物的活动、细节和情节的发展、语言这三个方面论述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以往学术界对于《围城》中的人物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作者认为这些看法尚浅尝辄止。通过对钱钟书创作时的心理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具体的剖析,本文作者认为《围城》所写的是知识分子“惰民”群体。由此,本文对这种“惰民性格”的由来,以及“惰民”形象的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韩丽  马亚鸿 《考试周刊》2010,(16):27-27
《红楼梦》第三回主要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景,通过精彩的人物刻画,及对建筑、服饰、礼仪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主要人物在这一回里登场,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本回虽然篇幅不长,但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是整部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回目,它所包含的一些经典诗句、人物对白等皆是考验译者功力的试金石。本文从翻译策略、词汇筛选、修辞效果等方面对《红楼梦》第三回目的两个英译本节选进行了评析和鉴赏。  相似文献   

19.
左拉的煤矿文学作品《萌芽》是文学史上第一部从正面描写煤矿工人罢工的作品。受左拉启发,巴金也创作过一部煤矿小说,原名为《萌芽》,之后更名为《雪》。这部小说在巴金众多的作品中时常被忽略,因此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非常缺乏,而其与左拉《萌芽》的对比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创新地将两部作品进行对比,主要从人物设置,人物外貌、精神特点以及人物的政治主张三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异同,从而探寻不同时期中法两国煤矿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围城》、《倾城之恋》等作品中存在与莎剧类似的现象,即在行文中略去动作的描写,但读者看了对白,自可意会。话轮间(内)动作描写省略有其特征和理据,受话对象改变、话轮内动作描写省略后常伴有语用模糊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