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报登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杂文的福气——<微言集>序》。盛赞《微言集》作者“逻辑思维中,用激情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微言集》这本书写得如何,序文是否有真知灼见,姑且不论,书名“微言”,就叫人  相似文献   

2.
每天《新华日报》送来后,我们都要首先阅读一下“细流集”,以此“大饱眼福”,感谢“细流集”的编辑同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精神食粮。说她好,至少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8月10日十二版《高长河忒有人情味》一稿中说:“二十集电视剧《忠诚》在央视一开播,主人翁高长河便以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极具人情味的形象树立在人们面前。”句中“主人翁”一词似有不妥,应该称其为“主人公”才对。“主人公”和“主人翁”尽管在词典上有同义的解释义项,但是在具体使用中还是应该有一定区别的。“主人公”一般是指文学作品和影视剧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学、图书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都谈到图书的“题跋”,但是对“题跋”的概念并不统一。新版《辞海》中解释为:“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叫跋。”其中援引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最后归结为:“一般指书、画、书籍题识之辞”。《辞海》的这段释义,等一部分是不很准确的,这里仅以书籍而言,一般把正文前面的称为“序”,后面的称“跋”。黄裳同志在《谈“题跋”》一文中就说“……要谈出些较有系统的意见还是很不容易的,例如题跋与后记之类应该怎样区分就不大说得清楚;又如‘四库全书’的‘提要’,事  相似文献   

5.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  相似文献   

6.
汉语同音字多,未必是好事,电话通知“全部来”,听成“全不来”,满拧。也巧,几天内收到三封信,都有一个词儿:捅娄子,但写法不同。一位文化界的老友写的是:“此间会议,领导又说千重要万重要,不捅楼子最重要”作“楼子”;一位报界编辑写的是:“老总告诫,谁捅漏子,谁负责”作“漏子”;一位期刊编辑写的是:“言论栏目难办,怕捅娄子也”作“娄子”———那么,到底是“楼子”“漏子”,还是“娄子”?便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倒是都作“娄子”,《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却作“捅漏子”,并特意加…  相似文献   

7.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三联书店陆续出版的一套有关书的书很引起读者的兴趣。先是拿到重排本陈原的《书林漫步》和增订本唐弢的《晦庵书话》,不久,李一氓的初版本《一氓题跋》和黄裳的《榆下说书》也问世了。但郑振铎的《西谛书话》预告了二三年,却迟迟不见出书。我询问过时任该店总经理的范用先生,他笑嘻嘻地说:“快了,别着急,不仅这本,还有好几本呢!”  相似文献   

9.
“写报纸”     
把出版社刚印出来的《滴水集》捧给母亲,母亲的手哆嗦着,在封面上摩挲着王志强的名字,眼里就有些水雾洇上来:“好啊,出书了,我说什么着来,还是‘写报纸’有出息吧!”“写报纸”一直是王志强小时候的梦想,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仅仅读过完小的母亲就用她当年的辉煌经历教育王志强。母亲曾经写过一首诗,被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当时还年轻的母亲说,“写报纸”是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辉煌,所以她渴望她的儿子也能够“写报纸”。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奕奕生辉。“写报纸”成了王志强报答母亲唯一的方式。王志强当了25年兵,在部队…  相似文献   

10.
论“风骨”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言论,通讯以至小品,杂文,应当有个主题,谈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使人一目了然,既能充分表达你的意见,又能使人理解你的意见,而且要写得饱满,活泼,逻辑严密表达清楚文采斐然,我们通常把这样的文章叫做有血有肉。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一篇文章要有风骨,《文心雕龙》有《风骨》一章,它认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他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是说一篇文章如光有文采而无风骨,就不成其为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偶然的机会,古人集《列子》中提出的“通感”话题,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书中曰:“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这里的“同”,相当于现在的“通”,它是说人的感觉,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彼此可以打通。人们从听觉可以得到视觉感受,而从视觉可以得到嗅觉的感受。我们平时说,这个人嗓子很“亮”那个人说话很“甜”;这幅画“有声有色”,那篇文章“淡而无味”等,这些其实都是通感的作用。假如我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个规律,把广播稿写得具体形象,写得既有声,又有色彩、场景和画面,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6,(38):26-27
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曾经说过:“我国第一部诉诸视觉的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端木的意思是.红楼之前的中国小说.如《三国》《水浒》等.大抵是用来听的。无论是章回的形式.还是写的方法.都适合给说书人做底本。《金瓶梅》对写人情细事有所发展,但标明“词话”,还是说唱文字的继续。唯独《红楼梦》画面感、立体感极强.读之好像置身在全景电影中一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杨乡长,你提供线索的那篇稿子发表啦!”我手里拿着7月1日的《驻马店日报》高兴得手舞足蹈.杨前亮乡长看着报上登的那篇稿子面带微笑连声说:“写得不错,写得不错!”随后他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报刊纷纷披露了一个消息:女作家张海迪在推出长篇小说《绝顶》之后便封笔不再继续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对此,张海迪说:“我从没有说过要‘封笔’这样的词。”张海迪说,身体状况是她暂时不写长篇的原因之一,其次写《绝顶》动用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她要开始再一次学习和思考。“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恢复得好一点,让我再一次尝试一种新的写作。”目前,她已开始写一本作家出版社约她写的书“How to study English”。《中华读书报》6月5日载文明确指出“《绝顶》不是张海迪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15.
《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至今已经10年了。杂志的创办人、主编郝铭鉴写过一篇《十年感言》的文章,义中说《咬文嚼字》虽然10年了,但它“还是一株小草,还不敢和大树比肩”,但是广大读者读后却不同意这个说法,或写信或打电话来表示反对,说《咬文嚼字》通过1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读者的认可,早就不是“小草”了。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报道,跟着“人”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前哨》2006,(6):80-80
许春初在2006年第6期《中国记》发表《企业报道,跟着“人”走》的章说,企业报道若分寸拿捏得不好,要么工作性太强很枯燥,要么广告味太浓不受看。要把企业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关键是跟着“人”走。这里说的“人”,并不光是指具体的人,还包括人精神的“人”,即真正做到见“人”,把人写透,把人的精神写深。  相似文献   

17.
★“河南人”之后的故事 《别拿上海人说事儿》的责任编辑杜强说,你写了河南人我就不能写上海人么? 《俺说你们北京人》的责任编辑阿荣说,我觉得“河南人”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感觉这个事就要过去了。 《湖南人凭什么》的作者周兴旺说,盗版的《湖南人凭什么》成了湖南公安方面的重点打击对象。  相似文献   

18.
“不如人意”,指的是某人某事某一环境的差劲 或糟糕,令人失望;“差强人意”,则有“大体上还过得去”、“基本上还可以”的意思。两个词含义截然相反,但有的记者编辑常常用错。 也许是经常要对球队球员作出评价,表达自己感情的缘故,体育记者对这两个词用错的频率更高,往往在该用“不如人意”的地方用了“差强人意”。 平时看报;随手摘录了一些这类病句,早想写篇文章谈谈。因为一怕得罪同行,二怕引起“小题大做”之嫌!所以欲写还休。去年七月十五日一期“足球报”中,《前国家队主帅高瑞华谈女足》、《追踪女足说“变”字》两篇…  相似文献   

19.
时下,影视圈弥漫着一股“续拍之风”,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续集已杀青;号称《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续篇《军歌嘹亮》;《还珠格格》出了第三部,《康熙微服私访》已经续到了第四部,同时还有《离婚启示录》的姊妹篇《女人背后的女人》、《警戒线》的姊妹篇《情有千千劫》……电视剧“续”得热火朝天,电影人也不甘落后,有消息称,《英雄Ⅱ》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相似文献   

20.
我想写一组《我心目中的“绝作”》系列书评,给《中国图书商报》写了第一篇后,发现报纸的篇幅限制太大,所以现在这第二篇只能移到刊物上来。由于换了地方,故而对“绝作”一词又须解释几句。 我心目中的“绝作” 当然指写得很好、很有价值的书;但不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书,更不一定出于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之手。它的“绝”,主要是指“不可重复性”,即此书不但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一本来。另外,我深知自己对“绝作”的解释是经不起反驳的,我之所以这样来称呼一些著作,是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请读者不必较真。招呼打过,言归正传。 这一次要谈的“绝作”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