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忠云在《新闻战线》上撰文说:最近,笔者在一些单位获悉一种新的承包内容——新闻承包。它的发明者,旨在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和扩大单位的社会影响。但是,不知它的倡导者是否想过,采取这种办法对通讯员施加工作压力,后果怎样? 某单位规定新闻干事每人一年必须在中央级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八篇,省级新闻单位发表四十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某地一家金融单位的工作蓝图中意外地看到一个上稿指标。该单位去年被新闻单位报道过11次,今年的计划则定到15篇,当然要求的都是正面报道。笔者发现,定有这种上稿指标的单位还不少。一些新闻单位对本报记者和通讯员也会下达一个大致的上稿任务指标。完不成的,年终考核自然拿不到好评语,评劳模、先进也得靠边站。而最繁重的,大概是一些地方的宣传部门,对新闻干事下达的上稿任  相似文献   

3.
每逢年初,各单位都端出了全年的工作盘子。笔者在一家金融单位的工作蓝图中意外地看到了一个上稿指标。该单位去年被新闻单位报道过11次,今年计划定到15篇,当然都是正面的报道。笔者发现,定有这种上稿指标的单位还很不少。 一些新闻单位对本报记者和通讯员也会下达一个大致的上稿指标。完不成的,年终考核自然拿不到好评语,评劳模、先进也得靠边站。而最繁重的,大概是一些地方的宣传部门,对新闻干事下达的上稿任务都是实实在在的硬指标,有奖有罚,都与个人的福利、奖金乃至组织提拔挂上了钩。 指标到人,就要想办法完成。可是新…  相似文献   

4.
漯河市委副书记、市长鲁茂升在该市前些时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上,就舆论监督问题作了发言。他说,我们的各项工作需要新闻单位的支持,新旧单位也需要各方面、各部门的支持,尤其在舆论监督这个问题上,更需要得到理解、配合和支持。前边我讲到“批评难”、“舆论监督难”的问题,光靠新闻单位还解决不了,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不少单位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及时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反映问题,对新闻单位的批评迅速纠正等等。但在一些单位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有的单位报喜不报忧,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有的被批评之后,不是认真总结教  相似文献   

5.
现在,各新闻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新闻单位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这种竞争可以说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时效性作为新闻的第二生命,理所当然成了竞争的焦点。一些新闻单位为了抢先发搞,在新闻时效性上取得优势,可谓想尽办法。尤其是各类晚报利用下午出版的有利时机,开设“昨夜今晨”等栏目,最大程度地缩短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6.
时下,在新闻界流行着这样一种现象:被某新闻单位批评过的单位,不久便会在同一新闻载体上受到表扬。表扬的口径大抵是:某单位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闻过即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新闻单位机械地理解批评必有回音,而且认为“回音”必须令人满意,以显示新闻单位的批评起了作用,因此难免做表面文章,把一些并未根本解决问题的被批评单位大书特书地“表扬”一番;二是有的被批评单位当初要挟报社,“若要公开批评,必须  相似文献   

7.
给通讯员下达任务要适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基层通讯员接触发现, 一些地方、单位给通讯员硬性下达在中央、省、地市报刊台的上稿任务, 这一做法值得研究。 大家知道, 新闻有其自身的规律,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年能够有多少上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媒体的新闻, 这不取决于新闻报道本身, 而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这个单位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大小, 新闻价值愈大, 新闻稿件刊用率就愈高。工作做得一般化, 报道没有多大新闻价值, 硬逼着通讯员去争上头条、争上大报, 这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更有甚者, 一些领导按照经济、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速度, 要求通讯员用稿量也年年攀升、成…  相似文献   

8.
舒晴 《新闻实践》2012,(1):37-38
新闻发布会不仅是新闻发言人的舞台,同时也应该是记者的舞台。但一些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拿了通稿就撤,回单位后应付发稿,通篇是会议要求、某某领导指出等。这种冷冰冰的报道显现的突出问题,便是新闻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9.
经过去年的政治风波,我们对少数新闻单位的领导者或主持人,在政治方向上出了问题,在舆论导向上犯了错误,发出的不是党和人民的声音的情况,已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来加以解决。现在,还有一种情况,也会使新闻事业的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性质发生蜕变,这就是一些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把新闻商品化。新闻事业既然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它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是受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制约和支配的。而搞有偿新闻,登新闻要收钱,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当成商品出卖,这就使宣传报道受金钱的制约和支配。这样,在选择和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书记李福顺在最近召开的全市新闻工作会议上,批评了一些单位大小会议都要上报纸,一些领导干部在电视中露面过多的现象,要求报纸不当“会议公报”,领导不当“电视明星”。李福顺说:“报纸上总报会议,领导总上电视,一是拉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二是宣传效果不好,老百姓不爱看。”他说:“这种情况只靠新闻单位是很难顶住的。所以我今天给  相似文献   

11.
杨艳  宋敏 《河北广播》2007,(2):59-60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策划越来越受到各新闻单位的重视。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策划时,往往要先造势,尤其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上,更是注重规模化的专题报道,用规模来树立媒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自1982年6月,首都一些新闻单位首次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受众进行调查以来,我国新闻界对新闻传播受众的科学实证研究已经进行了10年。1982年以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受众调查一直在初级水平上徘徊,以定性分析为主,辅  相似文献   

13.
认清现实:走出心理"亚健康"的起点 2000年6月社会学硕士毕业后,我来到浙江一家地市级媒体工作.之前其实对新闻单位没有什么具体印象,甚至都没到新闻单位实习过;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文字功底还可以,在读书时也有几篇文章公开发表,于是找工作时就斗胆找到了新闻单位.没想到,刚工作一个月后就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记得自己有一次曾跟同事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坚持多久?"如今,10多年过去了,我还在新闻单位的一线工作着,业务日趋熟练,并且有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我连续三年参加了乌鲁木齐市新闻学会、记协主办的市辖新闻单位一年一度的“好新闻”评选活动。看了今年市属各新闻单位报评的新闻作品,有下列印象: 重视新闻 创优第一 实践表明,好新闻参评稿件的水平,往往是衡量参评单位创优、评优指导思想的尺度,也是检验参评单位新闻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这届参评作品的质量比上一届有新的提高,不论在新闻题材的扑捉上、报道角度的选择上、新闻价值的判断上、新闻敏感性的体现上,都呈现出了可喜势头。这一事实说明,市新闻战线的有关各级领导对抓新闻宣传是重视的。新闻单位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究竟应当抓什么?这是新闻界在理论上虽认识似较为  相似文献   

15.
一些单位变相出售记者证,导致记者证满天飞,使一些人用它干出一些不正当的事。这件事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此有联系的,如今通讯员证,信息员证也有满天飞之势,有的“变相出售”。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我国各新闻单位所联系的通讯员无非有两类:一是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二是其它系统的业余作者。前者本身有记者证,无须再发证件。后者虽无证件,但其采访范围,基本上是所在系统或单位,亦无须特别证明其身份。假如为了便于他们采访,只须跟其所在单位的领导打好招呼,取得支持,也就够了。事实上,新闻单位对通讯员的了解,主要是从稿件上了解,不可能全面、细致地考察他们。报纸上曾披露过个别坏人利用通讯员证招摇撞骗,这应引起新闻单位的注意,不要滥发通讯员证和信息员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单位的广告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去年,全国广告业收入达11亿元,上海电视台广告收入2200万元,上海广播电台广告收入420万元。在这股发展势头中,也出现一些新闻单位为了增加收入,让广告左右新闻,利用新闻作广告等值得注意的现象。不少人对此提出了疑问:广告为什么要在新闻媒介上出现?新闻和广告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试就上述问题作一些探讨。广告和新闻的共同点从人类信息传播历史来看,广告和新闻都经历了从手势、简单符号到口头相传,又从传单、招贴进化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工具的历史进程。广告和新闻都是大众信息传播。从传播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1985年7月份以来,我结合新闻报道,学写了一些小评论文章。在近两年的时间内,省內外10多家报刊、电台采用了我写的小言论共80余篇。我的粗浅体会是: 写新闻小评论,要有敏感性。所谓敏感性,就是对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抓新闻事件的本质,抓倾向性的问题,才能评论到点子上。1985年7月份,我连续看到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被新闻单位披露后,有关领导接受新闻单位的批评,立即到现场办公,久拖不决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的报道。问题解决了,是值得称道的。但我思想上又思索着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才去解决的,实质上还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态度。作为领导者,如果有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不但应该在新闻单位批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声     
我从《新闻与写作》中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稿件质量也有了提高,去年被新闻单位采用了30多篇稿件,还被评为县模范通讯员。在工作上、写材料上也都从中得到帮助。希望贵刊增加一些新的栏目和内容,特别是介  相似文献   

19.
“文章发表后深受读者好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对这样的话,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推介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讲。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业务刊物中,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或者用自身的新闻实践论证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沿海一些开放城市新闻单位在管理体制方面推行承包责任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议论。新闻单位搞承包(这里不包括部门、企业创办的报刊杂志),究竟是利还是弊?本文对这个问题展开一些探讨。长期以来,我国从地市、省到中央所创办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都是由国家包养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