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轻的母亲们抱着自己看似正常却无脑的婴儿",我们的饮水变得珍贵而稀少,医院中挤满了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不明病症……我们还能平静吗?还能沉默吗?但到那时,是不是有些晚了呢?  相似文献   

2.
鹆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米有形形色色.米饭亦有各种做法。选米如何.对最终做出的米饭将产生直接影响。选材,犹如选米。一篇文章惟有选材成功.才会在众多的作品中先声夺人。那么该如何选材呢?一、写别人“不屑”写的所谓别人“不屑”写的材料.就是指别人经历过或见过,但却认为是常见的、没有什么写头、不愿写、不想写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看似平凡,  相似文献   

3.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怎样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音乐海洋中,让美好的音乐与快乐同在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纵观音乐教育的发展,发现音乐教育看似简单,其实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对于音乐的欣赏、对于音乐的表现却远远不够。怎样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以发展呢?  相似文献   

4.
文题展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牛马的眼里只有草原上的青草,却看不到草原上的花朵,然而草原因青草更加富饶,因花朵更加美丽。没有青草,草原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花朵,草原又显得单调。青草、鲜花、蓝天、白云才构成了人们喜爱的天堂。生活也正是如此,许多看似与生存无关的鲜花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让生活更加美丽。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5.
写记叙文,往往有“巧合”的故事情节。这种“巧合”看似有悖常理,却又是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有的甚至近乎荒诞,但又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因为有这种“巧合”,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单调乏味,而变得曲折跌宕,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平添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曾有这样一则古代笑话,讲的是一位秀才因写不出文章而被折磨得抓耳挠腮,痛苦万分,其妻见状,挖苦他说:“作文有何难,我们女人生孩子,说生就生了。”秀才一听急了,辩解道:“你们妇人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作文肚子里却没货。”笑话总归是笑话,但在博人一笑的同时,也给人以启示: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肚里有货”才行,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说白了,就是写文章必须充分占有材料。   那么,我们又怎样积累材料呢 ?从大的方面讲,材料的搜集和积累不外乎“活”材料和“死”材料两大类。   具体地说,“活”材料主要指通…  相似文献   

7.
一、为什么要进行入格训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春暖夏炎秋凉冬寒;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气候农事便有循规蹈律之举,我们的作文训练怎么办? 现在的学生,面对作文题,心慌、意乱难于下笔。为何难?是没有材料吗?否,他们有从小学三年级就写观察日记的成堆材料;是词汇贫乏吗?否,当今的中学生,哪个没有几大本《词句集锦》。那为什么怕写作文呢?这如同一个人独自住在一个孤岛上,别人送给他成百上千匹布料,而他却衣着褴褛,为何?不会做衣服。现在的中学生有材料,有词汇却怕写作,是因为不会写。  相似文献   

8.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却孕育着深刻。我们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一些灵动的细节,才会那样充实,那样精彩,那样让人回味无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一些细节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理解"需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如何运用也成了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们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重读而轻写,一节课下来,书声琅琅,但学生从这摇头晃脑的读书声中真正学到了什么,恐怕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重写"成了突破口.然而由于大作文耗费时间较多,每节课中设计恰当的"小练笔"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法.可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展示课,有读、有写,看似很全面,但由于"小练笔"设计得不合理,学生从这看似"热闹"的课堂中却并没有将"运用祖国语文"落实到位.那么,如何设计"小练笔"才能使它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读后感》模式训练及应用泾川一中鱼洪夫读后感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段材料,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后,在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写心得和体会的一种文体,它属议论文的范畴,一般可以列入命题或给材料作文。写读后感看似容易,实际上要写好它却非易事...  相似文献   

11.
[小引]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人们往往注意那些寓意深刻,关系复杂,角度多变的材料作文题,而对于一些看似平白如话的明白题却疏于深穷,结果明白题却没能写明白。下面先请看’98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一些长方体物体进行“打包”的事情,如包装书本、肥皂、食品盒……这看似简单的包装问题,里面却有很多的学问,如果方法合理,可节省材料,节约资金。  相似文献   

13.
曹晓丽 《作文》2023,(42):38-41
<正>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小事,有时看似毫不起眼,却会在某个时刻触动心灵。学会观察小事,写出小事的不凡之处,写作素材便会源源不断。本期我们就跟着鲁迅先生学习写小事,看看文学大家是怎么写出小事触动人心的地方的。  相似文献   

14.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李广是汉代名将,战功显赫而又厚道诚信。他死的时候,天下人都为之悲伤。司马迁在赞扬他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引用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的下面却由于人们的前来而自然形成了小路”,这话看似说的是小事,却可以说明大道理。)李广为什么会受到天下人的敬仰?“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其中的大道理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请以“修养自身”为话题作文。文体自选(不写诗歌),题目自拟,700字左右。[点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线段的有关知识时,同学们会遇到许多求线段长短的问题,其中有些题目看似简单,却很难入手,有些题目会因我们思考不全面而造成漏解,怎么办呢?下面就谈谈几种解题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却孕育着深刻。我们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一些灵动的细节,才会那样充实,那样精彩,那样让人回味无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一些细节呢?  相似文献   

17.
精彩点评:一篇真实自然、生动有趣而又有积极意义的习作。看,同桌遇到事情时的狡猾招数:声泪俱下、喋喋不休、糖衣炮弹.这些看似反面的描写,却是那样的真实自然。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你、我、他”。让读者感同身受;瞧,小作者抓住了同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得具体、生动、有趣,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再看,最后话锋一转,写同桌借书给我,反映了他的善良聪明。虽然浅浅一笔。却使文章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组织     
我们平时有这么一种经验:有时觉得神思忽来,情意满腔,自以为这是值得写而且喜欢写的材料了,于是匆匆落笔,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孰知成篇以后,却觉这篇文字并不就是我所要写的材料,先前的材料要胜过这成篇的文字百倍呢。因此爽然自失,感到失败的苦闷。刘勰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相似文献   

19.
本期我们结合两篇高考考场作文,谈谈“文章亮点的设置”。对写作高手来说,设置文章亮点不是一个问题,因他笔下流注的文字都有灵光照耀,通篇文章就自然闪闪放亮。而对一般写作者来说,巧妙地设置两三个亮点,却不失为增加文章亮色的好方法。△警言居要———锤炼一句精警的语言,置于显要的地方(或开篇,或中间,或结尾),成为照亮全篇的光源。△金线贯穿———用一根“金线”将看似散乱的材料贯穿起来,这些材料就可能因“金线”闪亮而一齐生辉。△尺水兴波———千字短文起波澜不易,若能在后半部分掀起波澜,必然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0.
何谓“中国现代散文”?当我们称某个对象为“现代”的时,所指的究竟是什么?不在这个指称范围之内或被排除在外的又是什么?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牵涉面却很广,不容易得到简单明了的解答。如果我们尝试由此进入对“中国现代散文”和“现代知识、思想、生活和文章”这样的概念和议题的思考,可能很快会发现自己将陷入巨大的观念困惑和“知识海洋”的围困中,茫然无措,难以脱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