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人获取认识客观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之一。秋波一送.表达千般风情;眼神一瞥,传送万种暗示。可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你能想象得到一个永远处于黑夜中的盲人对光明是何等的渴望吗?在我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我被坚强的海伦深深地撼动了,我再也看不到海伦丝毫的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却是她那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以及她那对生活充满着的爱。  相似文献   

2.
<正>地点:怀宁县育儿初中九年级(1)班开场白:同学们,在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我们都知道海伦·凯勒是一位盲人,在黑暗中摸索的她非常向往光明,渴望能亲眼看见世间的美景。为此,她还写了一本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这本书中,她提醒我们要珍惜明亮的眼睛,她说:“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为了让大家牢记这个忠告,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特举行“爱护眼睛,预防近视”的主题班会。  相似文献   

3.
编辑心语:曾经与一个盲人小女孩擦肩,她异常灿烂的笑容吸引了我。于是,我好奇地追上去问她:"你为什么笑得那么灿烂?"小女孩的回答令我愕然,她说:"尽管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是我有一颗善于想像的心灵。听见身旁小伙伴们叽叽喳喳地笑,我想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失去光明并不可怕,你可以用心去观察。即便有光明伴随,但心灵净土已不再纯净,也就徒有一双"明目"而已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心去发现。生活中,你是否时时刻刻用心发现呢?  相似文献   

4.
感恩苦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题记  相似文献   

5.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人获取认识客观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之一,秋波一送,表达千般风情:眼神一瞥,传送万种暗示。可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能体会得到一个永远处于黑夜中的盲人对光明是何等的渴望吗?在我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我被坚强的海伦深深地撼动了,我看不到海伦丝毫的恐惧、凄凉、悲哀,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经写出了一部不朽的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书中,这位豁达坚强的盲人女作家用细腻的文笔诉说着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和热爱,让无数读者为之震撼,感动不已。不过,尽管当时的人们很为海伦的精神所感动,但都以为那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罢了。当时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海伦·凯勒的梦想真的有一天会变成现实。1984年,美国内达华州的一位盲人通过手术,移植了人造角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人造角膜重新获得光明的盲人。我们学过生物学,已经知道了眼睛的构造。眼睛就像一架异常精密的照相机。光线透过…  相似文献   

7.
整天被黑暗所笼罩的盲人渴望有三天的光明,而对于一个视力健全,每天都欣赏到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人,三天失去光明意味着什么呢?我不会为此悲伤,不会为生命旅程中有三天被黑暗所困而垂头丧气,我会用一个暂时的盲人的手去接触这个世界,用盲人的耳朵去谛听这个世界,用整个心灵去接触这个世界!因为,一个视力健全的人即使被蒙上眼睛也不会真正了解一个盲人的生活。 三天中的第一天,我起床后第一想做的就是听一听大街上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在平时听起来是嘈杂的,但在失明后会感到它如此富有生气。接下来,我要在看不见母亲容貌的…  相似文献   

8.
陈鉴霖 《师道》2003,(11):27-2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著名作品,全文约七千余字,课文节选了其中的四千余字。关于它的内容,课文阅读提示是这样说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这里突出了“想象”一词。的确,作者本人是盲人,“天天光明”只是“假定”,自然就须想象,而想象也的确是一位作家的本分。但细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作者并没有认真地借助想象去描绘“光明的世界”的实景,她所写到的人事物,基本上都是她作为一个盲人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的,我们几乎不能发现文中(…  相似文献   

9.
我的导盲犬     
我在黑暗中沿着岁月的阶梯总算爬过了12个年头,到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才见到了一线光明。听老师讲,北京有个盲人阿姨,她有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翻新古式  相似文献   

10.
“星星/是黑夜的眼睛//露珠/是太阳的眼睛//我扶盲人爷爷过马路/我是盲人爷爷的眼睛。”这首小诗《眼睛》,虽然我至今不记得作者是谁,但我牢牢记住了里面的  相似文献   

11.
“如果只给你三分钟光明,你最想干什么?”这是给盲人出的一个问题,许许多的盲人都曾回答过。 “如果只给我三分钟光明,我想仔细地端详妈妈和爸爸,因为他们为我付出得太多。”“如果只给我三分钟光明,我最想去见见波涛汹涌的大海。”  相似文献   

12.
呵,光明     
纱布被一圈圈绕开,阳光渐渐射入这位盲童的眼睛里。“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她高兴地叫着,跳着,显得欣喜若狂。这位盲童为什么会这样激动?因为,光明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啊。其实,不只是她,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光明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它可以使我们看到花儿的鲜艳、鸟儿的美丽,看到松的挺拔、草的翠绿,看到祖国壮丽的山河,看到四季美好的景色。清晨,当太阳还没上班的时候,我就伴着月亮、星星去上学,路灯给了我光明;晚上,当我踏着月色徜徉在林荫道上的时候,月光如水,使我感受到夜的宁静。光明是多么美好的事物啊!…  相似文献   

13.
陶波 《教师博览》2005,(7):17-18
那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我让大家做一个“盲人拐杖”游戏,要求是一个人做盲人,用布蒙着眼睛,一个人做“拐杖”,带领盲人走路,但“拐杖”不能讲话。  相似文献   

14.
光明     
光明,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不能没有它。我读过了海伦·凯勒的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明白了光明对于一个盲人而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盲人的眼睛     
老师说:盲人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我摇摇头说:盲人是看得见东西的。看,盲人的眼睛多着呢!手、脚,甚至全身,都是盲人的眼睛。所以,盲人对有些东西,比我们明眼人还看得清!  相似文献   

16.
韦钰 《初中生辅导》2013,(20):83-86
当我怀着虔诚而平静的心情读完海伦·凯勒的自传时,深深地被主人公心灵的独白所吸引和感动。海伦·凯勒轻言细语,诉说着对光明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她深信“忘我就会快乐”,在87年无声无光绝幽闭的岁月中,她把别人眼睛中的光明,当作自己的太阳,把别人耳朵听见的音响当作自己的乐曲,  相似文献   

17.
<正>她看不到世界,却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奇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明。在西藏拉萨,一群失去光明的孩子第一次开始认识自我,第一次开始拥有梦想,  相似文献   

18.
我的隔壁住着一个孤儿。她比我小几岁,脸庞清秀,一双眼睛大而空洞:她一生下来就失去了光明。她不能走出室外,不能去上学。我有时间便去她那儿,给她讲外面的故事和心中的苦闷。她总是低着头,微笑着听。虽然我有时候胡编乱造,她也信以为真。她只是笑,不怎么说话,也不用那双眼睛看我,我也只是把她当成一个倾诉的对象。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中考了,我也毕业了。临走那天我向她告别。那天我终于听到了她的声音,那是一种清脆而甜美的声音,可是在这声音中却含着一丝轻轻的呜咽。她抬起头,顿时我被震慑了,天哪,泪水正从她的眼睛里流出来,那泪水宛如珍珠…  相似文献   

19.
一片光明     
尽管事先我知道老谢是一个盲人,可见到他时,我还是很吃惊,我是被他几百亩地上的高大厂房和气派的办公楼惊呆了,我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一切竟然会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所为。我望着他的墨镜,似乎是要看清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一瞬间,我似乎不大相信那双眼睛真的是什么也看不见。然而是的,他什么也看不见,就是一个盲人!  相似文献   

20.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