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都新闻单位赴青海采访团,历时26天,行程6000公里,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新闻是用脚底板写出来的。记者同志们把这一新的感受致信全国记协的领导同志。 生活第一线出新闻,这并不是采访团同志们的发现,他们的贡献在于:他们用自己卓有成效的采访实践,用自己的心血,甚至带着病,吸着氧,重新验证了这个真理。这个重新体验和实践更加让人觉得新鲜,有价值。发现只有一次,而实践却要千百万次。现将赴青海采访团的信摘发于下,供新闻界同仁参考。 ——《新闻动向》编者  相似文献   

2.
在湖北省荆沙市新闻界,黄道强的勤奋和高产是出了名的。仅1995年,他便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80多家报刊发表各类新闻作品128篇,不少文章被转载。为此,他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对外报道先进个人。 年近不惑的黄道强在荆沙晚报城市周刊部工作,他推崇老一辈记者的话:“应把新闻当事业,不要把记者当职业。”正是这种强烈的敬业精神,使他整天都处于一种“临战”状态,处处留心捕捉新闻线索。1995年5月30日下午刚上班,黄道强听说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大姐乘船将途经荆沙,但具体坐的什么船,在什么时间什么码头靠岸却一概不知。不管三七二十一,黄道强当即乘车赶到江边。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苦苦寻觅,终于在刚靠岸的“长江公主号”旅游船上找到王庆芝。  相似文献   

3.
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我随部队进入了南京市。由于形势迫切需要,党很快在这座新解放的城市出版了新华日报。我从第三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调到新华日报工作。那时候,整个报社编辑部里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战斗气氛。采访部的记者们一清早便纷纷骑着自行车出发,到各个部门采访,傍晚回来,立即写稿,夜晚编辑部里经常灯火通明。记者们写的大都是新闻,稿子当晚送  相似文献   

4.
在青田万阜乡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俞佳友同志不仅与村民打成一片,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平凡而感人的事,还始终不忘党报记者的本份,用挤出来的时间,采写了230多篇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报道。其敬业奉献、笔辍不已的精神,让人感佩不已。今年春节前,本刊特地约请他写了这篇文章,从中也可管窥他对党报新闻工作的一番感悟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和体会,我们做记者这一行的,为了深入采访,精心写作,身体、精神、思维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季不分冬夏,时不分昼夜,哪里有新闻往哪里跑,心理上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有增无已。再加上起居无时,饥饱无度,长此下去,身心能不受到损伤? 据生理学家研究,人过30岁以后,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感觉,实际上身体的功能平均每年要丧失0.8%。因此一个人要想长寿的话,等过了30岁,至迟到35岁的  相似文献   

6.
报纸的生命是新闻,没有新闻不成为报纸。这里所说的新闻,应该永远只能是动态新闻。有人问,什么叫动态新闻呀?我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回答什么是人一样困难而容易。因为它只可意会,不需言  相似文献   

7.
重提新闻写作,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舆论背景。当下是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直播台的时代,新闻媒介对时效性的重视和强调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考核的压力、纷至沓来的新闻采访任务,使身处采访一线的大多数记者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新闻的写作,很多时候记者必  相似文献   

8.
对新闻规律的探讨是新闻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改革大潮汹涌、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现并寻找新闻、选择角度、提炼主题、突出表现新闻,是当前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8月底,工人日报记者部召开了新闻业务研讨会,与会记者围绕“’1997工人日报新闻年”,在分析工人日报新闻采写现状、在总结交流各自实践经验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媒体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记者队伍可以说是媒体的中坚力量。记者队伍培养方法多种多样,本文试从一个角度——夸奖,来谈谈培养记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写文章的人常引用历史记载或历史事实来“以古鉴今”,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新闻记者也免不了要借重历史来“以古证今”,这是人们熟知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当然各有巧妙不同。英国《泰晤士报》今年5月27日发表了一篇历史采访记《孩子们的那一天》,是以特写手法写的,令人读来既象采访记,又象特写,近似“报告文学”,然而又紧密地配合当前最热门的新闻,颇具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法西斯德国派驻法国里昂市的秘密警察头目克劳斯·巴比,正在受审。这个绰号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宣传工作要在“三贴近”上下工夫,这是新闻媒体改进和创新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原则。写好新闻报道是对每个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两个根本性问题。写好新闻报道既需要良好的写作基础。更需要记者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记者应走向群众,深入采访,让新闻充满“鲜活”的气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您会情不自禁地发问:这又是什么天方夜谭?是的,确有其事。当然,这不是我的杜撰,而是某报一个标题那么说的。现在为媒体报道发奖的不少。发奖之后自然会带出相关的新闻报道。今年北京好新闻评奖揭晓后,有媒体在报道时,主标题就是这么写的:《奖励“用脚写新闻”》。消息的导语开门见山地写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这句名言昨天又被重提。”看了消息才知道此话的寓意在于要求“记者更加深入生活,发掘更多的好新闻,见诸社会,服务社会。”应该肯定,消息所述的用意无可非议。记者应当深入一些,发掘新闻,而不…  相似文献   

13.
14.
在广东江门日报社,同事们称呼吴耸时喜欢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个“老”字,这可能是因为他是老共产党员、老记者的原故,叫他一声“老吴耸”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最近,发生在吴耸身上的一系列事情,使人们对他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15.
中宣部关于《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政协二次会议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中,在谈到各新闻单位的宣传特色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例如北京日报,这次得到了一个采访名额后,这一个记者就采访了12篇报道,使北京日报关于会议的宣传大为增色。”总结里说的“这一个记者”,就是最近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北京日报政法部记者郑理。他在拚搏会议报道要搞出特色是比较困难的。象全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18.
吕敏  张瑜 《青年记者》2006,(10):51-51
记者,要善“想”、善“听”、善“访”,在规则框架下做一名“聪明”的记者。  相似文献   

19.
20.
(一) 总编辑长期做报纸社评的主笔,这种情况很少见,我就成了这样的特例之一.我为此挺惭愧的,我这样每天做评论员应该做的事,说明我不是个好领导,丢了该做的"正业".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