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饿极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吃第二个,没饱;吃第三个,还没饱;直到吃完第四个才饱.于是,他不无感慨地说:"早知如此,只吃第四个馒头岂不省事?"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不少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是"怎么教".磨课探究的也是"怎么教",课后反思最多的还是"怎么教",但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令他们颇感疑惑.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父母都给我们讲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故事说一座寺庙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每天都下山去背水,日子过得很滋润。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这时小和尚不再背水,而是和那个和尚一起抬水吃,日子过得也不错。接着庙里来了第三个和尚,结果这三个和尚谁也不想去抬水,更不想去背水,这样三个和尚每天都守着空空的水缸,渴得嗓子直冒烟。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还有水吃,等到再增加一个和尚的时候就没有水吃了呢?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饿极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吃第二个,没饱;吃第三个,还没饱;直到吃完第四个才饱。于是,他不无感慨地说:“早知如此,只吃第四个馒头岂不省事?”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不少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是“怎么教”,磨课探究的也是“怎么教”.  相似文献   

4.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流传民间的一个有趣故事.之所以没水吃,是因为三个和尚谁也不肯多出力,谁也不肯先出力.没水吃终归不行,同学们学过了简单机械后,就可以利用杠杆知识,为三个懒和尚设计出一个抬水吃的方法,且各自既不吃亏,  相似文献   

5.
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不需要考证,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类似的故事。下面请看看我们班上的“三个和尚”吧!这天轮到张云、刘山、李平扫地。放学了,他们拿起扫帚刷刷地扫了起来。不到10分钟,地板  相似文献   

6.
【命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摇摇晃晃好费力;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的儿歌也广为传唱。这两则故事分别带给你怎样的启示?放在一块儿又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字;%不得抄袭。【导引】“三个和尚”的故事批评依赖心理,“三只蚂蚁”的故事赞扬合作精神,这是十分明显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大概也由以前过多地强调“独立完成作业…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做事要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然而,换个角度看,"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也折射出了一种大众惰化心理。职场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大家合作一项工作时,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这其中就有惰化心理在作怪。而"三个和尚"的故事很好地解释了惰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最近又有人将他们搬出来做了改编:“有一个庙,这个庙离河边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倒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改编后,主人公仍然是三个和尚,但是他们经过配合就能喝到水了。  相似文献   

9.
1995年全国奥林匹克初中物理知识竞赛第五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现给你两根长度相同且自重忽略不计的扁担和一只水桶,请你帮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使甲、乙、丙三个小和尚共抬一桶水且各自承受的压力相同,要求画出简要示意图并算出水桶的悬挂位置。  相似文献   

10.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傻子饿极了,一口气儿吃了五张饼,终于饱了。他感叹道:早知道吃第五张饼能吃饱,先吃这张就好了。傻子不知,如果没有前四张饼,只吃这一张,又怎么可能会饱呢?由此想来,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需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工作,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这就像吃饼一样,即使这次没有成功,谁又敢说,这就不是“第四张饼”呢?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机会到本区部分中小学看看,学校中的一些现象使我感到“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民间谚语的寓意的确很有道理。情况是这样:目前有些学校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培训》2004,(3):58-59
厉以宁教授在文章和一些演讲中经常引用通俗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经济学观点。《群言》杂志2003年第11期刊发由刁彦祖执笔的文章,本刊撷取其中六个故事,与读者共享。去和尚庙推销梳子——创造市场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销掉。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十多把。他介绍经验说,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头不痒也要梳,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念经念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这样就销掉一部分梳子。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他说,我到庙里…  相似文献   

13.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唱那支童谣:“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你想不想知道,现在那三个和尚怎么样了呢?呵呵,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也刮到了这偏僻的小山头上,庙里的三个和尚灵机一动,利用山上的古木、溶洞、庙宇、菩萨,竖起了“旅游胜地”的牌子,景点有花果山、白骨洞、灵霄宝殿……引得游人一拨一拨地往这山头上赶。不仅景点名称吸引游客,就连传说中的“三个和尚的故事”也成了卖点。“瞧,就是那三个和尚!”人们指指点点。三个和尚俨然成了明星——一个胖明星,一个瘦明星,一个矮明星。他们明白,现…  相似文献   

14.
第二届全国奥林匹克地理知识竞赛初三组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附加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现给你两根长度相同且自重忽略不计的扁担和一只水桶,请你帮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使甲、乙、丙三个小和尚共抬一桶水且各自承受压力相同.要求画出简易示意图.并算出水桶的悬挂位置.解析 此题是考查杠杆的平衡原理的综合题,融计算、作图于一体.关键是如何联结所给的两个扁担,进而确定悬挂水桶的具体应置.搜题中要来,如图1所示,设日、乙、丙三个小和尚所承受的压力均pF.扇撞的长…  相似文献   

15.
《家长》2008,(4):13-1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和尚来到一个村子,村子由于经历了许多的灾难,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深深的戒备与隔膜,彼此间失去了信任。最具智慧的和尚想到了一个办法,试图帮  相似文献   

16.
早就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多好办事,为何三个和尚反而会面临无水的尴尬境地?其实原因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他们不懂合作。有人曾描绘了另一番图景:山下,一个和尚用木桶挑水,第二个和尚在山上砍柴,第三个和尚将寺庙整理得洁净如新,飘香的饭菜正待人品尝。携手合作,一切必将改变。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那是建立在他们通力合作的基础上的,如若不然,他们仍是三个臭皮匠。花谢了,种子开始蕴育,花与种子的交替轮回,使生命得以延续。日落了,月又缓缓升起,日与月的各司其职,使世界变得和谐。春…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第二目“学会与人合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人皆知,他们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因没水吃渴死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三个和尚"。 今天轮到小明、小东、小华值日了。放学以后,他们很快地扫完了教室,只剩下一簸箕的垃圾没倒,他们却争执不下。小明说:"我最先扫完地,应该由你  相似文献   

19.
陈钟梁老师曾就字词的重要性讲了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吃了一个馒头不饱,又吃了一个馒头还不饱,吃了第三个馒头才饱了。于是这个人就说:“唉,早知道,我就只吃第三个馒头好了。”这种不打地基,便想起楼的浮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通病,反映到我们教学上是非常突出的。那么,传统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当然是字词。那么,应该怎样实施字词教学呢?课标试验教材课后安排的“读一读,写一写”就有别于以往的课前预习提示中的字词,不仅是位置由课前移到课后,其意图显然也不同。以前预习中列出字词以生字生词为主,现在在后面,目的是积累,检验习得收…  相似文献   

20.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对“三个和尚”的故事都耳熟能详 ,因为它包含着一个最简单却最深刻的有关“个人与群体”的哲理 ,有人曾戏问 :如果这三个和尚中间有一个挺能干的“主任” ,情况又会怎样呢 ?其实 ,班级中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任何一群年龄相近的孩子都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班级” ,但他们之间还只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还不能算是一个“集体”。从班级到班集体转变的过程就是一个建设的过程。如何加快或更好地让班级变成班集体 ?活动即是其最有效的捷径。一、选择最适当的活动没有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