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评估理论认为,评估应着重于“导”。著名教育评估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估“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有学者这样说:“评估不是手电筒,不是棍子,而是路标,为评估者和被评估者指明方向。”这样看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必须以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来构建评估的模式。只有构建与语文教学改革相匹配的考查评价体系,探寻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就考查评估体系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话 ,不是方法的改良 ,而是观念的革命 ,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语文教学活动性质的认识 ,只有充分地、深刻地认识语文教学对话的特殊性 ,对话精神才有可能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生根开花。较之一般的对话 ,语文教学对话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于语文教师的作用 :起何种作用 ,如何起作用 ,等等。教学对话 ,不是否认或淡化教师的作用 ,而是要求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对话的兴趣 ,组织、推动、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状态 ,成为“内在情境的领导者 ,而非外在的专制者”[1] ,从而在对话中学习对话 ,学会对话。阅读即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的难题之一在于如何引导学…  相似文献   

3.
朱剑 《考试周刊》2015,(46):40-41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心中的情感。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让语文学习充满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严苛的效率观要求人们不仅能读.而且会读:读得快.读得精.读得高效.读得有创意.这样一种阅读能力显然不是“生而有之”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有益地引导和训练.在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下.采用如下“五读”将有助于这种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  相似文献   

6.
一、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状1:繁琐分析.一位老师上《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节内容时,这样问学生:那天是什么日子?天气怎样?有哪些人?到哪里去?一读就懂的内容非要设计四个问题问学生,白白地耗费了宝贵的时间.上语文课时,这样繁琐分析的现象仍不少. 成因分析:多少年来,不少语文老师仍习惯于分析语文.他们对阅读教学的本质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把握: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根据年级教学要求,凭借语文内容,进行言语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地听、说、读、写.即便这样问答式地把课文嚼烂了,未必能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7.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句话阐明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读,而不是讲和问.阅读教学应做到“以读为本”,通过读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怎样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效呢?  相似文献   

8.
言语训练不是纸上谈兵,老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努力提高自己的言语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我相信,高中学生在语文老师正能量的引导下,感受汉语语言魅力,她们会爱上语文,爱上汉语,爱上使用汉语,语言应用能力一定会有提升的。  相似文献   

9.
空白教学法,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寻找、发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篇范文在内容、结构、行文等方面的“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并加以修补或改正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发现“没有”而了解其“有”,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语文空白教学法的操作1.发现空白。就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找出自认是空白、疏漏、值得怀疑,甚至是不合乎情理、有明显错误的地方。发现这样的地方时,教师可从文章的字、词、句、篇、行文、修辞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引导,也可只…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里的“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呢?首先要明确课文中的“脚”是特指“爬山虎”这种植物的脚,其概念的内涵与人或动物的“脚”的概念的内涵不同,即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二要明确人或动物的脚与爬山虎的脚不同:①前者数量是确定的,而后者不确定.②前者是用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这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事。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这样着手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复写,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同“个性的、生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要"质疑",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耐心地听取他们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无疑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邱静芳 《教学随笔》2015,(6):165-167
语文教学不局限于现有、现行教材,能更充分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深入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语文阅读课堂的魅力。本文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的一堂课外文学经典阅读课。设计中突出内涵的拓展和延伸,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并能产生深度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在关注关于周老师这个课例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也触发我深入思考。在这里,我愿把自己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呈现出来。关于这场争论的最大焦点在于怎样看待生成,怎样处理好语文本体的目标和学生长远发展的关系。一些老师认为不能每一节课都有意去苛求和寻找这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否则会“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我认为,这样的质疑,是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出现片面追求课堂热闹的现象而言的,是对语文教学本体的理性回归。但理性回归不是要回到原来的轨道,不是“你说你的新词,我唱我的老调”。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引导启发学生的作用,而不是发表演说进行满堂灌.传统教学中已形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固定模式.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势必成为被这种模式压缩成的一个个“机械应试者”,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王春影 《辅导员》2013,(6):55-55
<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要"质疑",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耐心地听取他们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无疑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语文不是花架子,也不能"耍花枪",应该踏踏实实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从字词入手,从字里行间感悟,借助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才可以回归语文的本色,才有望最大可能地稳妥扎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促读,在语言里摸爬滚打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语文都不能忘记了读,读是语文的第一要务。只有不断引导学生读,让其自觉地、主动地去读,才能在读中提升。这样,才能将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正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这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者,就能使其拥有广博的智慧.如同只给盲人装上义眼,却无法让盲人见到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但只要方法得当,仍然能够通过教育让盲人感知到世界的绚丽,“逃”出黑暗的禁锢.怎样的方法才算“适当”?当我们回归“教育”的本源,会发现教育的本义在于“引导”和“启发”,而教学中的“设问”便是最好的启发法,先激趣生疑,再引导学生求知求解,使其自主探究未知,于穷理熟思中,感知世界.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在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维活动,发展学生智力,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甚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不是说要在课堂上搞一些“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提问,而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教材的重点和精华。典范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总是力求完美统一,各具精华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要本着内容形式的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