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文武  程惠芳  汤临佳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57-1364
构造研发强度周期性反应函数,以中国30个省市1998-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周期各阶段对研发强度的非对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研发强度逆周期变化,经济周期各阶段对研发强度有显著非对称影响,经济扩张对研发强度的负向影响力度大于经济紧缩对研发强度的正向影响力度,在长期中,持续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研发强度有负效应,分区域看,这种负效应在西部区域更强。因此,我国应针对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在各区域合理定位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2.
祁京梅 《预测》1989,(3):1-3
通货膨胀是1988年最严重最普遍的经济问题,它对发展生产、稳定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自去年四季度采取了种种紧缩政策和调整措施,物价有所控制,储蓄存款逐渐回升,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89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88年的振荡随时会在今年延续或加深,要治理和整顿通货膨胀,弄清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有效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经济波动理论与财政宏观调控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济学者通常运用年经济增长的环比指数描绘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波动曲线,然后再选择这条曲线中的“波谷”或“波峰”作为坐标来划分经济周期,由此来判断宏观经济的态势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们认为上述的坐标选取方法是不适当的,而应该选择经济“常态”为坐标来划分经济周期。本文还认为根据经济周期来判断经济态势是不可靠的,更不能直接作为政策依据,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根据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杨欣 《科学学研究》1990,8(1):69-73
<正> 目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是通货膨胀带来的严重影响。稍具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通货膨胀之后它将是财政紧缩政策,以便降低过热的生产速度。纵观十年改革,先后在1980年、1985年、1988年较明显地出现过三次膨胀、紧缩、再膨胀、再紧缩的经济波动(见图1)。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从经济与政治两大因素分析经济大幅度波动的内在原因。而我认为,企业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是加速和扩大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可以从经济波动与企业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两个方面来论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的经济周期也在发生着变化,正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采集了1978-2007年宏观经济变量数据,采用HP滤波方法来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特别是依据1992年以后的经济周期波动事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2年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引言经济周期又叫经济波动、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它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周而复始的现象。所谓产出周期是指国民收入(本文指生产额,下同)环比发展速度的循环波动,如1961年国民收入发展速度为70.28%,1965年上升为117.00%,1967年下降为92.77%,1970年又扩张为123.25%,1972年再次收缩为102.92%,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远鸿  李迎春 《预测》1998,17(5):7-12
1紧缩政策与通货紧缩紧缩政策是指在经济过热时国家采取的降低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以防止通货膨胀加剧的政策措施。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往往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减少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压缩...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源于其特殊的制度经济背景: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推动。内外平衡相互对应、互为因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作出新的调整。鉴于财政扩张与人民币升值是一种有效的政策组合,应根据中国区域二元经济状况,建立全国统一性和区域差异性相结合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测度科技进步增长率和产业结构演化速率的基础上,定量分析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增长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且与经济周期呈现同步变化;(2)产业结构演化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其速率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量向质转化和升级;(3)三者间的作用机制在短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出现反向作用,但是长期均呈现积极、稳定的正向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引言经济运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经济运行在其内部推动机制和外部影响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呈现出它所固有的规律性,即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周期性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伏现象的周而复始。一定范围内的常态波动是经济正常运行所允许的,但是超过了特定范围的异态波动则会造成破坏性的经济动荡。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客观地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从总的经济过程来看,建国至今共经历了七个周期,就每一周期而言,其扩张与紧缩所造成的经济增长的突然上升与突然下滑,给我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么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同步上升的趋势,符合经济增长与失业两者之间负相关,即失业率越小经济增长越快的奥肯定律。运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数量关系证明了在中国存在奥肯定律,而且奥肯定律的效应较大。建议用适宜的经济增长率来拉动就业率的增长。对我国而言,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办法,在拉动就业增长的问题上,促进就业的措施应多管齐下,但这是减少失业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面对宏观经济各种运行态势,政府将采取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以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工作任务,分析了面向宏观调控决策过程的基本需求,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的宏观调控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在数据挖掘和文本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指标预测,从经济周期的完整过程对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予以评价,从而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率可达10.1%的高位。2011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预测2011年GDP增速呈前低后高趋势,全年GDP增速约为9.8%,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主要是来自内需的推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正常水平;投资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降。2011年我国物价形势依然严峻,但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的价格调控政策及持续粮食丰收等因素将确保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会发生,预计全年CPI约为3.7%。2011年物价上涨主要因素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升,工资提高和进口原油、铁矿石等价格上涨造成的,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输入型通货膨胀。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债务危机警报未除,我国贸易外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2010年全球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为2011年全球范围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对基础类原材料价格普遍具有较强的上涨预期。因此,我国未来一年进口价格仍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但是,整体来看,我国进出口的发展仍是机遇大于挑战,对外贸易将在波动中缓慢复苏。2011年整体外贸有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顺差在下半年可能面临较大压力。预计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大约19.4%;其中出口同比增长大约18.6%;进口同比增长大约20.3%;顺差约为2 01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建立了一个包含环境外部性和减排研发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动态模型求解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减排研发补贴政策、环境税收政策对环境、经济增长率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可选择的最优政策工具组合。结论表明:当经济体中存在双重外部性时,组合政策情形下的研发水平、环境、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高于单一政策;随着研发补贴率增大,经济增长率、社会福利水平不断增大,污染排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污染税政策的经济和环境效果优于能源税政策;政府通过征收污染税对企业的减排研发活动进行适当补贴能够取得环境、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三赢"。  相似文献   

15.
刘海云  周骏宇  金娟 《情报杂志》2004,23(6):31-32,35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总结了在当前信息量空前扩大和信息传播速度大为提高的背景下 ,信息与一些传统的宏观经济变量 ,如总供给、总需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业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有一个显著的规律即生产过剩→通货膨胀→百业萧条→经济危机,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它与结构调整→经济复苏→百业兴旺→经济繁荣一起,构成了经济发展舞步的前三步与后三步舞曲,我国搞市场经济也离不开这一规律。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已出现除石油、天然气两类产品外的48种主要产品的全面过剩,说明我国经济已进入了生产过剩的发展阶段并已出现通货膨胀的势头,百业萧条初见端倪。这不是坏事,就如同是人就会感冒一样,关键在于敢于正视它、了解它、处理好它;如视而不见,盲目乐观,则后果十分危险。本文不立足于怎样…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人口转变进入新阶段,即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过去30余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亟待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来获得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驱动力的、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形成新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可持续经济增长源泉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改善这一生产率来源的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中国"未富先老"的特点,从人力资本培养、应对老龄化和调整生育政策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锐 《预测》1994,13(5):1-7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前景与对策张锐(湖北省勋阳地委党校44200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自80年代初至今已运行了十余年,其间区域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因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提到了前台。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作了一定...  相似文献   

19.
经济理论和实际都表明,经济增长率不可能是一个常数,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波动的,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通过利用作者所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把理性预测与随机冲击结合起来,探讨经济周期问题。  相似文献   

20.
耗竭性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路世昌 《中国软科学》2003,(8):118-121,129
耗竭性资源城市具有特殊的经济发展规律,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将导致地区经济的衰退。本文在系统分析该类地区经济特点和出现衰退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是地区经济发展关键的观点,并提出了充分认识区位优势,转变思想观念;制订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以调整组织结构为突破口,提高现有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