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出现了先锋小说,并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带来了小说阅读的新体验,但是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这正是中国文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存在与发展同样有其艺术价值,文章旨在探讨先锋小说通过叙事表达"真实"以及对人性探讨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1985年起中国“先锋文学”成为了一种有相对固定指向的命名,实际上评论家对“先锋”的理解并不一致;但八十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勃兴,毕竟显示了一批作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不懈探索和实验的可贵努力;而最终的失败,则是暗示了当代作家在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思想、技巧时的某些通病。  相似文献   

4.
以余华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先锋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变革,瓦解旧小说中的“真实”的概念,将主体精神的真实等同于现实真实,将幻觉从内心深层结构中解放出来。幻觉跟随真实一起挤入生活的实际存在,现实和幻觉之间的过渡被解除,无需任何交待,幻觉就可以不知不觉地侵入现实,形成现实与幻觉的相互渗透,相互转换。存在变得不确定,叙述被彻底地感觉化了。  相似文献   

5.
神秘主义是先锋小说的普遍倾向。其中包含了先锋作家对世界终极意义、真实性、人类理性深刻的质疑,由此流露出极强的悲观色彩。但其虚无主义价值观使其割断了与人文精神的联系,先锋精神就此被放逐。  相似文献   

6.
余华小说从保持距离的冷漠的叙述风格到充满亲情的叙述话语,从冷酷残忍到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从反叛激进执着于艺术创新的先锋性拓展到关注平常人的平常人生,前后变化明显,可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切都源自余华对“真实”的看法。余华作品主题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先锋小说演变的趋势,而在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时代社会思想主潮的转型和先锋小说本身必然的宿命。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评论界都未把余华早期的作品列入荒诞小说的行列,也很少探讨其早期小说所表现的荒诞意味。本文拟从“荒诞”这个角度入手,粗略地探讨一下余华在其早期先锋小说中以他独特的荒诞感受来营构的所谓感觉中的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8.
关于先锋小说的先锋性,学理论界普遍认同的是其反叛意识。而先锋小说的先锋性是由其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思想性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构成的。这是因为先锋小说紧跟时代步伐,在社会变革中,认真审视社会、体制、观念,探求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并用独特的视觉、超前的思维审视现实和寻察本质,这就确保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执着的探索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先锋小说丰富了新时期的学创作。推动了小说这一体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种学现象的存在或离场.总有其内在的原因。对于上个世纪末先锋学最终沉落的原因,可归结为其黑暗、残酷的生活内容.意义的缺失.作冷漠的写作态度。这种学现象的发生留给坛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先锋小说因其独特的反叛精神和话语实验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坛上沸腾;到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开始式微,甚至沉寂;到21世纪先锋小说家重现江湖。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海外华文女作家中,张翎以其开放的文化眼光和独特的精神气质而独树一帜。她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有对人类择水而居的生命隐喻,有对人类共性的积极探讨,有对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有对苦难命运的坚忍超越,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清醒认识,更有对人性光辉、人情温暖的揭示和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张翎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空间”形式这种新的理论范畴阐释了先锋小说的叙事结构。余华、格非、马原、苏童等先锋派作家采用多种手段,构筑了拆解与重组、错位与对话、反讽与和声等结构特色,体现了先锋小说叙事结构的内在表现力,呈现出新鲜的与世界接轨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小说视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馨恬静的江南水乡与和谐宁静的京城巷闾是汪曾祺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视角 ,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这位历尽劫波 ,又饱受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浸淫的老作家的士人心态和小说创作的文化内蕴、审美特征等。  相似文献   

14.
吴组缃的小说以忠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动乱和农民的贫困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吴组缃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罪人”形象,但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罪人”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美丑必露”而“心存泾渭”,同时也大胆灵活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话语,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要义和范畴。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历史语境就是当下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它的人文精神就是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受损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抚慰。它具体表现在作家与人民群众“分享艰难”的创作精神上。这种以“分享艰难”为核心的强烈的人文精神与以往文学思潮所张扬的人文精神有所不同,它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立足于现阶段的历史情境和社会现实而增加了审美新质和时代精神,融合成有利于个人自由发展、完善美好人性的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中期以来 ,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和新写实小说的严重挑战 ,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学潮流那里被赋予崭新的涵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 ,左右了 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17.
庐隐是"五四"时代的产儿.她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初期的文坛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自叙传小说,更是显示了庐隐小说创作的成熟.这些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婚恋遭遇揭示了女性"争做真正的人"的可贵与艰难,展示女性觉醒后无路可走的迷惘和悲哀,探索觉醒的女性出路、人生意义和生命哲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夜"经常出现在海派的小说中,海派作家笔下的"夜"既具有其本身的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夜"漫长而又短暂,"夜"里充满了情爱与欲望,"夜"是寂寞的痛苦,是对爱的渴望。海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苏青三人小说中的"夜"意象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还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建构理论是性别研究的重要观点.借巴塔耶的观点,从同质性与异质性、生产性消费与非生产性消费的角度,可以说明19世纪以来同性恋被作为一种科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医学等)范畴被建构的原因.性别研究的某种目的就是指出这种建构的本质,从而提出同性恋者对拥有自主权的主体诉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和戏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以及丰富的遗产。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后世小说的最初的渊源。从上古到先秦两汉,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小说酝酿和萌生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