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新潮的涌动。报纸上具有新意的人物新闻不断地冒了出来,《人民口报》8月份以来登出的《做好“发展”大文章——著名乡镇企业家鲁冠球答客问》(8月13日)、《好主意也是紧俏商品何阳卖“点子”赚了40万》(9月1日)、《郭凤莲华西“拜师”》(9月21日)、《敢试敢冒敢闯——记河南新野水泥厂厂长赵志吉》(10月24日)……都令人眼睛一亮,开启心智。这里特意要提到的,是8月27日8版(文摘版)登载的题为《劳模宋炳虎辞职反响不一》的新闻,事新,写作手法也新。宋炳虎是个被誉为“老黄牛”式的先进人物。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可读性在我国新闻学理论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不仅普通的新闻学教材上一般没有相关的章节,新闻学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文章也是屈指可数,从学理层面上对可读性的深入研究就更罕见,导致可读性在理论认识上一直没有更深的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增强可读性一直是一线新闻实务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二十年来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笔者试图对此进行一点努力,以期取得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小菊 《新闻窗》2014,(1):36-36
一、准备充分 外在的准备工作,包括采访需要的用具、采访过程的计划、选择的采访方式等;内在的准备工作,指记者本身的情绪调节、思想调整等。准备充分可以说是一次成功新闻采访的基础和力量支撑。具体做法为:充分了解要采访的对象以及采访的场合、明确采访内容、构建采访提问框架、预测可能出现的状况并做好相应措施、调整自身情绪和思想。但在采访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采访情况对准备工作做适当地调整,保证准备工作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梁永严 《军事记者》2003,(10):60-61
军事专题摄影是围绕表达意图,用多幅图片和恰当的文字,较为深刻地报道和表现有关军事新闻事件和人物及问题的一种深度报道。和平时期,军事专题摄影在传播军事信息,形成舆论导向,指导部队工作,鼓舞官兵斗志,传授军事知识和军营文化,提高官兵审美品味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二十余年来,我国军事专题摄影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起步逐渐走向成熟,并不断地向思想的深度和题材的广度等方面发展。然而,伴随传媒世界的激烈竞争和摄影数字化迅猛崛起,军事专题摄影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也就有必要做一些新的探索。军事新闻专题摄影报道的题材新探军…  相似文献   

5.
在受众需求多元化特别是报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黑龙江新闻》作为少数民族党报: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赢得读者的好感,就必须不断创新。《黑龙江新闻》在进可步调整和完善办报理念的同时,把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和吸引力作为报纸改革的切入点,努力实现办报理念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6.
长期致力于新闻理论问题研究的南京大 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丁柏铨教授,近日推出他的又一部力作《新闻理论新探》(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体部分为上下两卷;分别为“新闻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和“新闻现实理论问题研究”。在绪论部分,作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党三代领导人在新闻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建树,对新闻理论研究现状作了总体性描述。作者认为,社会生活的新的变动为新闻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为新闻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因此,理论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既是来自实践的问题,同时本身又是学术问题。对…  相似文献   

7.
“新闻价值”问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闻界对新闻价值问题的探讨一直可以追溯到40年代革命战争时期。之后有过两次(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较大讨论。新闻界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新闻价值的概念更是不陌生的。但是尬该承认,我们的探讨还比较多地停留在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层面上,各种定义尽管也说出了“新闻价值”概念中应有的一些蕴含,但从理论意义上,对新闻价值的本质的认识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本文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闻价值”的本质加以分析和把握,并结合新闻实践来讨论新闻价值如何实现和如何检验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被人们视为“社会新闻”的新闻又开始“热”起来。它不但在报刊上重新拥有了自己的领地,占据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有些单位还经常举办一些在社会上有过较大反响的“社会新闻大赛”,探讨社会新闻方面的文章,也逐渐增多。社会新闻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说它老,是因为报纸在创办初期它就存在,或者说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出版物的属性与功能的争论很早就开始,对于出版物具有双重属性的定论已得到公认。然而,出版物的属性与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往往会对出版物属性赋予新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一直强调企业化运作,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集中于如何促使出版产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1.
12.
13.
正"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  相似文献   

14.
15.
(一) 什么是社会新聞“社会新聞”这种提法可能并不很确切。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新聞都具有社会性,都可說是社会新聞。但这里所說的“社会新聞”,一般是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事件、社会問題的新聞,是說明历史遺留下来的或新生的各种社会現象或自然現象的新聞,是反映社会意識和道德观念变化的新聞。一般来  相似文献   

16.
说说社会新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持人语:什么是社会新闻?业界和学界的看法并不统一。在一些人的眼里,社会新闻似乎是凶杀、色情的代名词,晚报、都市报才有它的容身之地,党报不屑为之,也不能为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仔细分析起来,社会新闻大致可分为正面的、负面的两大类。正面的社会新闻的传播,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反之,负面的社会新闻的泛滥,则会消磨人的意志,甚至引人误入歧途。这样辩证地看问题,才能还社会新闻以本来的面目。浏览各地报纸,人们不难发现,党报上社会新闻逐渐多起来了。这是一件好事。正是为了推动这种实践,本期《前沿关注》讨论“党报社会新闻的选择和报道艺术”,所发5篇文章都言之成理,较有分量,虽然论述各有侧重,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社会新闻决非晚报、都市报的专利,党报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党报社会新闻的百花园里定能绽放出艳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我最爱看各种“文摘”报和晚报的社会新闻。信手抄下一些题目:“科·阿基诺访问漳州期间发生一起手榴弹失窃案”、“农村日益严重的婴儿买卖风”、“李大夫披露毛泽东生前健康情况”……看了这些题目,我相信大多数读者是要把这文章读个精光的。可惜,这类社会新闻在报纸上还是太少了。大报似乎是不屑为之,小报呢,好象也很少有人精心采写这类新闻。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每天都会有不少新鲜乃至怪异的事;但从报面上看,有点单调。为什么要刊发这些社会新闻,这道理似乎毋需阐述。一则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来就极其丰富,“一个母亲生五胞胎”或“四十年前情人终成眷属”这类事等所在多有;再则读者很爱看这种事,而且也没有大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新闻是对社会上所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只要是社会上发生的事,而读者又是有兴趣的,都可以成为社会新闻的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报纸上也陆陆续续刊登了一些新鲜醒目、内容多样的社会新闻。它如同五颜六色的多棱镜,为读者折射出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物呈现在读者面前:它如同一位尽职的导游员,把读者带到世界各地,饱览社会生活的复杂与丰富、艰辛与乐趣,开拓读者的视野,增加读者的知识,拨动读者的心弦。社会新闻是人们所关注的新闻。尽管有些新闻并没有什么政治性,但却给人们以新的信息,引起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与思考。比如新民晚报1986年9月30日发表的《主人外出度假家被蝙蝠占据》。  相似文献   

19.
江坪 《新闻实践》2003,(10):17-18
社会新闻在部分采编人员的认识理解上仍存有偏差,表现在报道上,一些庸俗化、格调低下的稿件时有出现前不久,一些媒体以大篇幅、纯记录的方式报道跳楼自杀事件,充当了平庸的看客角色,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新闻,如何坚持社会新闻的高格调、高品位,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弄清和把握的一个问题。恶俗的社会新闻之风当禁、当刹。对此,本刊特组织同仁、专家写了一组文章,就此问题发表见解;也欢迎大家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般地说,凡是新闻,都具有社会性,都可以叫作社会新闻。但这里说的社会新闻,是专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反映人们当前的性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上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它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严重的或普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它们往往发生在“八小时”以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