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结合唐宋以来的行第、隐语等文献资料,认为"王八"本为行第称谓,迟至宋代依然如此;后来它被借用作本已在江浙方言作为詈词流行的"鸭"之切口,兼指物、人,在江湖通用;后渐入官话,因意义相类而转指鳖龟之类,亦兼指物、人,成为通语詈词。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极具乡土文学色彩,其内容多以方言对话形式呈现。译者韩斌(Nicky Harman)是英国翻译家、汉学家,其英译本Broken Wings语言精炼、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并多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该文从接受美学角度,以《极花》中地方特色浓郁的方言土语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骂语和俗语3个方面,着重关注“期待视野”在翻译中的应用,对韩斌英译本的方言翻译策略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英译本Broken Wings大多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韩斌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情况,又采取音译、补充解释法等归化策略来灵活补救,让西方读者感受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别样体验。  相似文献   

3.
“毛”的通语字音,上古音在段玉裁的“古音二部”,中古音为“明母豪韵平声”,现代汉语为[mau35],从古至今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根据古书记载,“毛”的方俗字音有很多,如“毧隹、苗、无、模、轑、爸”等,它们与通语字音在声、韵、调上有各类不同的差异;通过对全国各地现代汉语方言的观察,发现“毛”的部分方音在声、韵、调上分别出现了鼻音化塞音[mb]作声母、鼻音韵尾单独作韵母、平声变读上声等特殊情况,这些是继承古代方音的表现,由此反观出吴语、粤语、闽语、客家话的语音发展程度与通语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高佳 《文化学刊》2010,(4):136-139
方言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方言的研究也应该与民俗、文化的研究相结合。基于此理念,本文对四川邛崃等地的特殊骂詈语"抱箢篼"、"坐土撮箕"进行了民俗、文化方面的考源,认为这一说法源于当地的丧葬民俗,并与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佛教的流传影响了当地的民俗、语言。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七年,《中国语文》杂志在第四、五两期就“社会习惯语”和“社会方言”问题展开讨论。这次讨论的一个较为集中的争议,是“行话”(同行语)与“黑话”(秘密  相似文献   

6.
西班牙语大约形成于公元10世纪,定型于13世纪,1492年语法学家安东尼奥·德·内布里哈(Antonio de Nebrija)出版了第一部西班牙语语法书《卡斯蒂利亚语语法》,该书比较完整地总结了卡斯蒂利亚语(即西班牙语)的语法现象,科学地确立了其语法规则和体系,为使用者提供了语法标准,同时也为西班牙语的国际化传播奠定了基础。西班牙语在整个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如拉丁语、希腊语、克丘亚语、巴斯克语和阿拉伯语等。这些语言在西班牙语的语音、语素、词素、词汇和句法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为现代西班牙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一些语言对西班牙语的影响较大也较明显,如拉丁语、希腊语或阿拉伯语等;也有一些语言影响较小,如哥特语。尽管如此,哥特语在西班牙语中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艾珺 《文化学刊》2013,(1):183-185,194
我的书斋,有两个“斋号”。一曰“雅俗轩”,取义于自撰联语“雅俗相间得高趣,起伏跌宕是文章”;同时,又别称“冷趣斋”,也是取义于自撰联语,即“冷板凳自有冷趣”。不过,后者的下联迄今尚未对上。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真实发生在公共场合的话语冲突为语料,基于Spencer-Oatey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从面子管理与社交权管理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人们在交际中违背人际关系管理理论的原因,并探究其实现方式。研究发现,交际者会出于发泄自身情绪、指责、想制止对方行为、维护自身面子等意图而违背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对对方的面子构成威胁,从而引发更激烈的冲突。公共场合冲突性话语的实现方式可分为4种:重复、反问句、詈骂语和威胁话语。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广西壮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民族认同、语言水平和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壮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语言水平和语言态度之间存在积极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语言水平在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间起中介调节作用,且三语平衡者更易于形成三语语言态度和文化间的正向迁移和“生产性认同”。该结论为民族外语教育中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培养民族认同、发展多语能力提供科学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英语和汉语语篇的衔接方式有明显差异。汉语语篇的“意合”特点突出,通过意义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英语语篇“形合”特点突出,句子间依靠支撑、省略、衔接、替换等方式实现行文的流畅与连贯。英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使用率要远高于汉语语篇。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过程中,如何选定人称视角,既保留原诗的语言特色和艺术张力,又符合英语语篇的衔接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主体指示词缺省的原因、效果和英译的困难,并提出通过规避、切换、被动语态及句式调整四种方式,适当保留叙事主体缄默,以更好地彰显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