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评论写作怎样才能独出新见?途径可以有许多条,本篇只谈谈活用成语与新闻评论出新相关的一些问题。成语,约定俗成,凝炼精粹,象“开卷有益”、“水滴石穿”、“老当益壮”、“根深叶茂”等,这些成语不管是直接明理,还是藏理于形象,都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理,能够给人以启迪,从成语中撷取新闻评论论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成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记录生活,反映  相似文献   

2.
成语含义深刻、概括力强,有的还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因而,恰当地引用或活用成语制作新闻标题,会使新闻标题简洁明快,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成语制作新闻标题,常见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单独引用一个成语为题。能够单独引用制题的成语大都是意义完整、寓意深刻的成语,一般不需要加修饰成份。可以说,一条成语就是一则标题。比如《锦州日报》(1985年7月19日),通讯标题:  相似文献   

3.
用典型材料表现主题新闻的主题确定以后,就要着力去选择典型的材料来充分地、深刻地表现它。选材的原则是:凡是有利于突出主题的材料,都要有效地加以利用;一切游离于主题(即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不管它多么生动,则要毫不可惜地加以舍弃。穆青等同志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篇通讯时,就选择一系列典型材料着力描绘了文化大革命中吴吉昌的遭遇,描绘了、他当时所处的典型环境,再现了一些令人不快的真实情况。例如吴吉昌被打成了残废,  相似文献   

4.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如果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得活,就能增强文字表达力,使标题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更吸引读者。 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成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地吐痰,不注意公共卫生之人。《切莫见利忘艺)(198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改“义”为“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文艺团体只顾赚钱,不顾艺术质量的倾向。还有如《恭喜发“才”)(198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就地取“才”》(1984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5.
标题要出新     
在人群中见到熟面孔的人,一般都感到亲切。而在报刊上看到熟面孔的标题,则感到倒胃口。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在各种报刊上看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标题,我敢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随手翻阅同一天的报纸,你就会发现,不仅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时常重复,而且同一个城市的社会新闻或经济新闻也常常雷同。笔者对本城市的都市报新闻标题专门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一些新闻标题大都有相似之处。新闻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必然产生“同题”现象。在重大新闻面前.  相似文献   

7.
标题与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结构形式严谨,概括意义完整,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列宁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成语的特点决定了它运用的广泛性。它不仅在文章正文中随时和读者见面,而且在文章标题中也占有显著位置。用成语做标题的方法通常有:一、引用。有些文章标题根据内容需要,可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对成语原封不动地引用,取其本意,为我所用。如:《山重水复》、《铜墙铁壁》、《后来居上》、《春华秋实》、《天网恢恢》。二、嵌用。有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标题不仅能牢牢吸引住读者,吸引读者往下看,而且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收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既然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怎样才能使这双眼睛具有魅力吸引读者呢?下面就结合自己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实际谈谈对标题制作的一些粗浅看法。一、力戒平庸,活用佳句翻开报纸我们不难看出:除了新闻事实本身不新、表现手法陈旧的问题外,最为突出的是新闻标题制作单调、乏味而冗长,使人读来生涩、费劲,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相似文献   

9.
制作新闻标题活用成语,能增辉添色。这是我在编辑通讯《孤掌一鸣惊世界———牛贵平奥运会夺魁前后》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孤掌一鸣惊世界———牛贵平奥运会夺魁前后》刊发在黔西南报三版头条,它报道的是:第8届国际残疾人奥运会上,望谟县牛贵平靠残存的一只手,居然在男子A8级400米自由泳中,冲破世界纪录登上冠军宝座,为国争光。这“夹皮沟”里的“小字辈”爆出了震惊中外的新闻,可谓一鸣惊人。收到作者杨建华同志的来稿———《浪里白条今安在盘江汉城泳馆中》(《孤掌一鸣惊世界》的前身),我认为是篇好新闻,但标题要进一…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只要内容精彩,就一定能吸引受众吗?不一定。俗话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没有好的标题去吸引人、打动人。再好的内容也可能与受众失之交臂。“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很多缺乏可读性的新闻。就是“死”在了标题上。文贵出新.标题作为一篇文章的文眼,它不仅是对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升,还要有足够的魅力去抓住读者的眼睛、听众的耳朵。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1.
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艺术,是群众语言的精华。俗语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等。俗语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较为广泛,新闻标题中运用俗语,能使标题更加通俗形象,更加接近群众,接近生活。 《光明日报》(1982年12月3日)发表了辽宁省抚顺市整顿基层领导班子的消息,其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名句凝练精辟,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如能恰当的借鉴活用,可以大大增强标题的色彩和情致。请看: 两岸风光看不尽 一船笑声破浪来 这是一篇通讯的题目,能说它与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古名句之间不无关系? 借鉴或运用古诗词名句制题,其魅力就在于它文词洗练,富于诗情画意。常常用简短的几个字,便能展示一个生动的形象,或表达一个发人深思的思  相似文献   

13.
新闻标题中的标点符号,除了其基本功能外,还有一些潜在的特殊功能.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发挥标点符号潜在的特殊功能,对于新闻标题的出新,能起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对这类新闻标题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与古典结缘孕育的成语广告把广告语言园地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姿。成语广告“既活泼又深沉,既新鲜又熟悉,既有时新气息,又有古典情趣,所以往往能迎合顾客的心理,博得广大消费的青睐,同时又透露出一种高层次的追求”。成语广告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接选用某个褒扬性的成语来集中凸显该商品的特殊品质,旧瓶装新酒,充分利用该成语的原来语义进行“自我表彰”,由于这些成语大多为群  相似文献   

15.
典故一般来说可以包括历史故事、寓言童话等。用典故入标题,可以使人由典故而联想新闻事实,使标题寓庄于谐,言简意丰。 新闻标题的用典通常有直引入题、衍化出新、故反其意三种,这三种方式有时还可以综合运用。 (一)直引入题。即将典故不加任何修饰,直接引入标题。直引入题在新闻标题的用典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庆汉 《新闻界》2007,(2):116-116,114
广告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特征要求广告辞必须言简意赅、新颖生动引人注意。成语是沿用已久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它的结构紧密形式整齐、表意凝炼,具有浓郁的汉民族文化风格,是汉语词汇系统中很有特色的部分。成语的这些特性恰好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成语具有简洁精炼、寓意深长和概括力强等优点,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活,运用得巧妙,可以增强文字的表达力,使新闻报道写得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文采。所谓“成语”,据《辞海》的解释,是指长期以来人们惯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由四字组成。成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巧借谐音,另铸新词。例如,言论《无所不痰》(1978年11月1日《文汇报》)改“谈”为“痰”,讽刺随时随地吐  相似文献   

18.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但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误用成语的现象时有发现。有些人对这种误用现象见怪不怪,还美其名曰:“这是成语的活用”。他们把误用与活用混为一谈。为了成语运用规范化,进一步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笔者特  相似文献   

19.
正标题是报纸的眼睛,浏览任何一张报纸,不管多少版面,首先吸引读者眼球的是一个个新闻标题。常言道:"看书看皮,读报读题"。新闻标题是否有新意,决定着稿件的吸引力。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你可以把报道送到读者面前,但你无法强迫他阅读。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党报如何提炼新闻标题?提炼标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题好一半文。有人讲,如果说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那么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标题是新闻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读者在阅读新闻之前,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标题。毫无疑问,制作新闻标题,是编辑(特别是报纸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但是要说制作标题也是记者必备的功夫,恐怕会有人不以为然。然而,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驻站的党报记者,笔者却对此深信不疑。有的同仁认为,制作标题是编辑的事,记者只要把新闻采回来就行。有的记者习惯于写好新闻后,在稿子最下面大致拟个题目,仅供编辑参考。还有个别记者甚至干脆不拟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