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蕴含主体自由天性的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式意义,它衍生出主体诗意生存的感受。在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审美场里,诗意生存的感受从诗化的生态审美感官、诗化的快悦通感、艺术人生的美感享受中生发。诗意生存感受作为一种生态美感,贯穿于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审美的全程全域。具体审美过程中,诸感官的联动及审美心理的运行规程,反映了少数民族艺术诗意生存感受生发的机制和生态审美的超循环特征。  相似文献   

2.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境界。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将其人生和艺术的境界提升到审美的境界——“平淡”,这种平淡的审美境界主要由其“自然”的哲学观、注重实践的生活方式和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而达到诗意地栖居三方面的因素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作品的修辞艺术达到了"有意味的形式"境界,其审美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日常生活及古代故事题材营造诗意氛围;开掘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通过继发性修辞建构产生审美效应;他还通过"张艺谋电影"的品牌意识实现了电影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4.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 ,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 ,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 ,它以形象的譬类 ,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 ,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 ,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它以形象的譬类,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清代满族女词人顾太清词日常性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人日常生活诗意化、叙事的原生态化、语言的白描与口语化三个方面。这种日常性审美特征,显示出清代中后期词不同于古典传统的审美面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学娱乐和商业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众文化的流行迅速占领了相当领域的文化市场,日常生活不断审美化的同时审美也在不断向日常生活趋近。日常生活审美化会使文学艺术的“诗意”泛化,继而削减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艺术创造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种趋势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更要认清其所带来的消极方面,对其价值进行实质性的质疑,使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的审美价值在于体现了时代的追求、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创造者的审美情趣。其构成的完整形态所唤起的审美主体的美感,超越了艺术认识价值和艺术伦理价值之上的艺术价值形态。从审美变形机制下阐述坭兴陶的创作及其在审美还原下的意义,可使坭兴陶器的创作者和欣赏者能够把握到审美理想,体验到诗意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10.
艺术语言是遵循情感逻辑变异化的语言,是作者和读者去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活动及审美过程,以其变异性和"有意味性"组成了艺术语言审美化的言语形式,具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中国的消费化语境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成为内在必然,其中蕴含着主体精神的诗化趋势。而相应地,在公众言语行为中也出现了种种"恐怖主义化"的表象。面对"意义渗透的文化"的"中国图景",需要确立大众生活的审美趣味尺度,以生成"审美新感性"来真正实现公众言语和主体精神的诗化。  相似文献   

12.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前期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前期的诗歌意象多取材自日常生活、古典学、自然科技及宗教典籍,这与他的诗歌创作三大主题:生命存在的困惑、精神皈依的寻求及人与理性的和谐相对应。他遵循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的诗学理论,通过戏剧化、小说化等手法完成了意象与主题的智性组合,在抒情主体与诗歌意象之间产生一种距离之美,自觉消解抒情主体的中心地位,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反讽与陌生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21世纪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互动模式的理论,并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渗透学习风格的理念,以整合的方式建构有效的学习模型,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战略”与“战术”是理解德塞尔托日常生存美学的题眼,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目前仍是学术“空白”。从日常生活、城市空间等角度对德塞尔托理论中这两个重要概念进行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旨在揭示德塞尔托理论具有引导人走出现实生存困境、构建“人诗意栖居”审美生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简媜散文的诗性特质与其独特的审美感悟能力息息相关。其表现有三:其一,得失随缘、随性洒脱的因缘观;其二,自由自在、心安自得的生命观;其三,圆润性灵、诗意盎然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8.
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审美活动的终极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惊异———审美体验———审美极致 (意境 )构成了动态发展的审美活动的流程。审美惊异———“此在”回归生命本真状态的契机 ;审美体验———“此在”去蔽敞亮的必经之途 ;意境———澄明的“此在”诗意栖居的场所。可以说 ,整个审美活动流程以回归去蔽敞亮的诗意的生命本真状态为旨归  相似文献   

19.
用"人生美学"来概括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征,有机整合了朱光潜将的美感心理研究、诗论研究、谈美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几个板块,是一个重要突破,也对认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起到了深化作用。但要准确理解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还必须到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与人生美学思想中进行探源性研究,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  相似文献   

20.
人是情感动物,其生命发展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和谐统一的活动。诗意情感具有赋予自然以平等的情怀、赋予人类社会以审美的观照、赋予自我生命成长以积极的动力等教育价值。语文教学在强化理性精神培育的同时也要熏陶学生的诗意情感。其熏陶的策略在于:营造诗意情感场,滋润学生的心田;设置诗意情境,复活学生的新感性;多元主体真诚对话,触摸字里行间的涟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